音乐节目“最商业”能否让观众再买账?
《中国最强音》已经播出了5期,节目在真人秀部分的打造已经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第五期"导师之家",随着节目商业化到极致,豪宅、新车、旅游区美景等节目设置看得人眼花缭乱,真人秀部分也是利用两组选手一起经受导师宣布结果的对比性设置将看点大大加强。但与之相反的是,节目中的音乐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放大,选手演唱的各处细节均充斥着节目制作方对音乐环节的随意,甚至是马虎。《中国最强音》正走在一条偏执的道路上。(据5月20日《新快报》) 继《中国好声音》播出之后,此类大型励志音乐类节目层出不穷,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我为歌狂及中国最强音,“音乐”成了赚取高收视率的新宠,但扎堆出现的歌唱类节目难免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也让节目组为高收视率走上偏道,渐渐出现节目形式同质化、创意以模仿为主、广告植入泛滥等问题,让节目“商业化”愈演愈烈。 《中国最强音》播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节目播出至今,其核心内容似乎不在“最强音”上:参赛歌手服装上没有讲究,化妆上没有讲究,音响上没有讲究,编曲上更没有讲究,节目除了个别自己会编曲的歌手表现尚且勉强让人接受之外,其他的专业、非专业歌手纷纷败阵,节目组对选手演唱一块表现得极为随意,甚至马虎,丝毫不见其玩真人秀的热情。如果你有心看了《中国最强音》已经播出的五期节目,那么你会感觉到,“最强音”的商业化元素几乎是一期比一期浓郁。 虽然节目组一直强调《中国最强音》不是要选择最好的声音,但这档节目毕竟是以“唱歌”来评判选手晋级与否。不管节目的目的何在,唱歌节目最重要就是歌声,如果连歌声都不吸引人,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若节目组依然在“唱歌”这一核心环节上如此随意马虎,足见节目组已走上一条偏执而错误的道路了。 从第一期节目播出,就有人质疑《中国最强音》不只学员是打酱油的,连导师也如同打酱油的。部分导师甚至忽视歌手的表现,从商业市场的需求上做评判;导演组抛开“专业音乐”的理念,向娱乐性和煽情元素做出妥协,模式上更觉得像山寨达人秀的音乐版,其散乱根本无法营造“最强音”的气场跟感觉。可以说《中国最强音》是一档商业和表演痕迹很浓的节目,它过分追求话题性、冲突性和商业化,戴上“音乐”的外壳,却始终没有摆脱过分娱乐化的老套路。 社会上不乏真正会唱歌的人才,但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并不多。然而这也不是促使音乐类节目无底线地商业化的原因。在《中国好声音》之后出现《我是歌手》,之后出现《我是歌狂》《中国最强音》,不管今后出现多少个此类音乐节目,“音乐”二字仍应该是节目的重心。若节目制作抛开“音乐”,盲目套用节目形式仓促上马,不做好前期策划和对观众情绪的合理安排,而一味追求商业化利益和快节奏剪辑,无意义的炫技只会让观众不再买账,且对此类大型音乐节目产生审美疲劳。 文/林秀娟 |
关键词:中国最强音,商业化,真人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