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

灾区救援该如何表达“志愿”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8 07:4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连日来,关于芦山灾区志愿者的议论不断,其中有褒扬也有批评。褒扬者赞扬他们的无私无畏和奉献精神,批评者指责他们的盲目和添乱。笔者以为,在抗震救灾中,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应该进行合理引导、发挥所长,让他们的志愿契合抗震救灾的需要,才能真正凝聚起战胜自然灾害的磅礴力量。

  见义勇为、急公好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四川芦山发生强震、同胞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严重时刻,我们看到,一批批志愿者不召而至,在第一时间火速赶来,配合绿军装、白大褂们投入抢险救灾。他们当中,有在校学生、有在职员工、也有花甲老人。在“黄金七十二小时”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勇敢和他们的牺牲,看到了他们身上绽放的“最美”,也因此而深深感动、无比欣慰。

  正是有了这些勇于担当的“配角”,绿军装、白大褂们才能够心无旁骛的投身一线抢救生命,受灾群众才能够及时住上帐篷、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大灾当前,没有人怀疑他们的能力和善意。但是,当志愿者的车队一再拥堵唯一的生命通道,当志愿者队伍发生受困闹剧,当志愿者遭遇无事可做的尴尬,我们就不能不反思,一腔热血救危难的强烈“志愿”到底该如何表达才能“如愿”。

  客观说,震后最早赶到的志愿者中,绝大多数是“闻震而动”。他们或许没有专业的救灾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甚至不知道自己到了芦山该怎么投入救援,只是凭着一股激情。在最初的救援中,他们无疑给当地政府提供了人力支持。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部署后,专业救援队伍次第到来,这种靠激情支撑地无序的、粗放的、不够专业的救援必然要退出一线,救灾也必定走向秩序和理性。

  可以肯定,在随后的救灾工作中,芦山还会需要更多的志愿者。但灾区的交通、居住、生活环境显然容纳不了太多的“外人”,灾区人民也需要恢复自己的生产生活。因此,志愿者必须在党委政府统筹安排下行动,服从当地管理和调度,要尽可能发挥专业志愿者的作用,让各类人员协调联动,凝聚起抗争救灾的强大合力。此时,对众多有心施为的志愿者来说,守望便是相助。(刘旭)

关键词:芦山,灾区救援,志愿者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