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吞”人,责任谁负?
长沙“落井女孩”失踪已经十天了,至今杳无音信。人没有找到,肇事井盖的责任归属、事故如何善后也未见消息。但当地某些部门却透露出急于让事件淡出公众视线的心思,别说不回应事件责任归属,即便有补救措施,也不愿被关注。追求被遗忘,个中思量令人费解。 历史积弊不妨碍亡羊补牢,多头管理不是救援不力、迟迟不明确责任主体的借口,倘若抱着鸵鸟心态等待热点事件逐步冷却,期待该负的责任也一同冷却,可能只会使“发展的问题”变成“问题的发展”。 南方梅雨将至,夏季汛期不远,切莫让行人“步步惊心”,更不要复使花季生命凋零在下水管道。 从本报记者对几个城市的采访看,各地的措施不可谓不详尽。但井盖却依然不能让公众放心满意,除了落实情况,恐怕还折射出城市管理中的一种选择性思维:井盖问题工作量大,头绪纷繁复杂,属于典型的“老大难”问题,短期难以见成效,同样出一份力,不如其它工作彰显成绩。 不过,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井盖何尝不是城市的名片?事涉公众生命安全,关乎民生福祉,岂能如梁山泊英雄聚义,排座次、分先后?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匍匐于马路上的小小井盖落实好“少丢快补”,更能体现城市管理水平;相比于气势磅礴的开发园区,管理好看不见的下水管道也不失为执政为民的好注脚。 |
关键词:下水道,城市管理,亡羊补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