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危机感如何才不是一句空话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7 07: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前几天到某地出差,与当地官员聊到《中国青年报》曾经的一篇报道。报道批评的是当地企业压低烟草收购价格,让烟农苦不堪言的现象。据称报道见报后,在当地官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治理了这种坑农现象,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受益的烟农们至今都非常感谢那篇报道。

  当地官员跟我说,那篇报道出来后,当地压力非常大,虽然后来的整治让地方财政少收了数千万元,但烟农得到了实惠。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烟农们的愤怒,让他们看到了危机。当年的瓮安事件,犹在眼前,瓮安事件正是被坑的胶农们的声音得不到重视,企业坑农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政府部门站在企业一边,于是矛盾越积越大,最后演变成一场危机。媒体的报道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假如不解决媒体提出的问题,而是去“问罪”提出问题的媒体,虽然可能会一时赢得“面子”,却会给当地埋下定时炸弹。

  这位官员的坦诚,让我很感动。能超越眼前的利益,看到长远的危机,并以善治去避免危机,中国多需要这种清醒的官员啊!

  说到危机感,似乎每个官员都有,它写在他们忧国忧民的脸上,表现在他们充满忧患意识的话语中。比如,两会代表委员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中,还有各级官员的回应中,就充满对危机感的清醒描述:假如不解决养老保障的问题,未来很多老人将面临无处养老的危机;假如不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将造就无数个问题少年;假如不正视政府公信力不断流失的问题,问题很可能不可收拾;假如不去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被毁掉的又将是一代人;假如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将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境地;假如不反腐败,我们就可能如何如何。私下里与各级官员聊天时,他们表现出的对社会问题和国家未来的忧患感就更强烈了,表达也更加尖锐。

  认识不可谓不深刻,言辞不可谓不恳切,不过说实话,对这种危机感,我总抱一种怀疑的态度,担心它仅仅停留于浅层的话语上,停留于宣示性的口号中,缺乏源于内心的对未来理性判断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压力感。很多体制的弊病和人性的惰性,使政府和官员缺乏真正的危机感。

  其一,它源于任期制下的短期行为。一些官员并非不知道地方社会问题很严重,但他们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觉得自己的任上不会出问题,或者说尖锐的矛盾不会爆发在自己的任期中。他们有官场上自下而上习惯性的维稳之策,能将那些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往后推,在“不出问题就是政绩”的认知下,把问题推给下一任。他们迷信摆平的力量,习惯纸中包火,由下任那个倒霉蛋去收拾那个烂摊子。这样的短期行为,不仅不是在竭力化解危机,而是在掩饰和维稳中酝酿着更大的危机,让问题的炸弹在官员间不负责任地击鼓传花。

  其二,“狼来了”的懈怠和温水煮青蛙中,危机不断累积。虽然一些官员带着“危机就在眼前”的忧患意识,但整天喊着“存在危机”、“问题不小”、“不解决就会导致危机”,却没有实质性的改革行动,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句口号。成了口号后,起码在官场上就没人当真了,而是一边喊着“危机”,一边醉生梦死。

  其三,危机是国家和社会的,个体对此缺少真正的认知。很多时候,危机是整个社会的危机,是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危机,这就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中。教育不改革,会毁掉一代人,这跟官员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养老问题不解决,未来很多老人可能连一张病床都没有,但这跟官员个人有什么关系呢?既有体制下公益与私益的疏离,使政府和官员对此缺乏一种直接的利益压力感。一些官员不仅不会从这种危机中损失什么,甚至借种种漏洞、利用危机去谋私利。就拿环境污染来说,上马那种污染工程,真的是“要钱不要命”,可钱被一些政府和官员要走了,要的却是老百姓的命。社会危机的代价和成本让别人承担,这种失衡的代价与收益分配下,难以有真正的危机感。

  最后,改革缺乏来自民众的压力,虽然问题重重,弊病每个人都看得见,可公众使不上力,问责乏力,改革缺乏一种来自利益相关者的驱动力,这也使得弥漫于社会的危机感缺乏行动的力量。

  正因如此,我对那些能突破眼前利益的诱惑、正视舆论监督并努力解决问题的官员充满敬意,他们真正明白“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道理。在一些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后,他们没有当围观看热闹者,而是看到了本地存在同样的问题,并努力化解这些问题。他们明白,问题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作为既得利益者,不顺应改革潮流,终将会一无所有。(曹林)

关键词:烟草,收购价格,危机感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