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推动“善行河北”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加强道德建设,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2012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大兴互助之风、诚信之风、敬业之风、孝敬之风,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弘扬了社会风尚,凝聚了社会正能量,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道德建设贵在坚持。保持这项活动的持续性、长效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进一步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三位一体”推动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发挥政府对道德建设的主导作用。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指导并约束人们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标准,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并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为群众作出表率。二是强化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和法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保驾护航作用,构建激励人心向善的社会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有效执行,保障公民道德建设主体作用的发挥。三是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道德模范评选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并注重在普通群众中培养和挖掘道德典型;发挥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让道德模范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完善道德建设的内在机制,形成道德激励机制,构建好人好报的道德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学校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学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道德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环节,覆盖所有受教育者。要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珍爱生命、善事父母、推恩博爱、立身报国、崇尚和谐等价值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及道德环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正面影响,起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强化向心力的积极效果。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教师、学生素质全面评价体系,把德育评定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一方面督促学生主动规范自身行为,激发道德自觉性,促进“知行合一”;另一方面,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把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挖掘社会资源,建设道德新高地。加强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学校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积极发掘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社会这个公民道德教育大课堂的作用。要发挥社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如义工组织、志愿者组织、民间公益联盟等的引导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起到凝聚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志愿者身上所展现出的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发挥企业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文化在公民道德构建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品牌意识,使企业在公平竞争、平等交易、互惠互利、恪守契约中获利,使“讲信用、守承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我省道德建设的创新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只要我们不断健全和完善活动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重视个人内在修养和外部环境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向善的力量,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执笔:左彩金、任凤珍、姚玉斐) |
关键词: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