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不认识”背后的喜与忧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他来到土家族聚居的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走进生态水果产业基地,了解村里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而后又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11月3日人民网) 从报道中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赴贫困地区考察仍是轻车简从,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走访典型的贫困户。当总书记走访特困户施齐文时,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可见,老人不认识眼前这位来访的“特殊”客人,应该说老人的“不认识”让人多少有些意外。毋庸深思,就可以看出这“不认识”背后的喜忧参半。 “不认识”背后的喜,就是当地领导没有对总书记的来访事先“叮嘱”。一直以来,“多些不打招呼、不做事先安排的随机性调研”的呼吁不绝于耳,但为了使领导的调研工作更“稳妥”一些,个别地方依然会在日程安排和走访对象上用些心思,不仅提前“踩点”,做好迎接调研的准备工作,甚至还会提前与走访对象沟通,耐心“叮嘱”几句。习近平总书记到特困户施齐文家的走访,显然没有事先“安排”,没有刻意“嘱咐”,就连来访人员的身份也没有提前通报,老人的“不认识”就是有力证明。应该说,不提前“踩点”、不事先“叮嘱”是落实中央转变工作作风、紧密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很好实践,既让领导干部少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多了考察出真实情况的机会;又使群众不必按既定程序“表演”,而是真正与领导面对面表达真实意思。无疑这种作法既受群众欢迎,又能取得更好的调研成果。 “不认识”背后的忧,就是折射出特困户的贫困与落后。人们常说,媒体让这个世界没有了秘密。透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我们几乎可以看见想见的任何名人、得到想要的任何资讯,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报道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特困户施齐文家时,老人的老伴竟然从来没有“见过”习近平总书记,显然她没有看过电视和报纸,当然更不用说接触网络。据媒体报道,“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就是说这位老人的家里连最普通的家用电器——电视机都没有,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各地区之间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扶贫攻坚之路依然艰巨和漫长。 老人“不认识”的背后有喜有忧,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接力这其中的“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继续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更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化解这其中的“忧”,使贫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贫困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只有这样全面小康才能保障实现。(刘伟雅) |
关键词:湘西,贫困地区,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