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目标不妨微调
今年全国将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也是就业相当难的一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寄希望于政府出台各种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寄希望于社会各方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也不能不看到,就业问题离不开当事者的个人努力。在既定的现实情况下,个人对于择业的观念和态度,对于就业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两年来,我的硕士研究生中,有两位毕业后先后走上了城管的岗位。城管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并非是人们所青睐的岗位,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但冷静地思考一下,不难认识到这两位毕业生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各人的特长条件也不尽相同。在庞大的大学毕业群体中,有些人将会走上教学科研的岗位,有些人会进入企业,有些人会成为政府机构的成员……有些新兴的工作岗位在一定的阶段,社会评价不高,但也许会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新的生长点。况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将来会有着更多的出彩机会呢。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和思考中,必须转变观念,拓宽就业的思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怀着梦想,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他们渴望毕业走出校园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是有距离的。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就业的形势也会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努力,寻找解决难题的思路。这也就是说,对自己多年前的理想目标,要根据现实的变化加以“微调”。导弹在发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微调,才能准确地射中目标,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职业选择,辩证地思考问题,在动态中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我们需要做深层次的思考,要更有力地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专业的设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实践活动的安排方面,要有新的思路,要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但愿今后就业难的情况在多方的努力下能够不断改善,大学生不再为毕业而发愁。(周中之)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