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基层干部一个好生态
近期,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成为舆论焦点。 这其中有“小事情、大压力”。上级的宏观政策落到基层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老王家的房子拆迁要做工作,老杨家对调地有意见,事情虽小,但桩桩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发展考核要名次,群众考核要稳定,网民考核要形象,他们的肩上都扛着一叠厚厚的责任状。压力面前,他们必须具备能文能武的过硬素质、“能白能黑”的忙碌精神。 也有“小角色、大心态”。他们大都是“兵头将尾”,在很多人眼里,自己能晋升到副科就算到顶了、圆梦了,不少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到退休还是科员。这是干部层级的现实,却更要求基层干部有豁达心态,能够淡泊宁静,埋头苦干。 还有“小利益、大原则”。巴掌大的地方,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时常面临托关系、走后门、打招呼的利益考量,有的甚至来自父母与兄弟姐妹。利益虽小,但背后的原则问题却不小,他们常常需要经受考验。 一名基层干部,就是一块党的政策的“广告牌”,就是一座服务群众的“便民站”。他们的生态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众的“幸福天气”。近年来,中央从基层大范围遴选公务员,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加大,这些都是改善基层干部生态的实招。而从实际看,这样的实招可以更多。 给他们一个更宽松的舞台。一头是群众,一头是管事的众多“婆婆”,基层干部常常分身乏术。不为他们卸卸包袱,他们就腾不出精力察民情,放不开手脚抓发展。倡导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需陪同的“三不式”调研检查,推行短而实的“捆绑式”会议,才不会出现“一天连赶5个会”的情况,出现“酒量就是能量、酒风就是作风”、“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的自嘲,才会多些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干部。 给他们一根更科学的指挥棒。有些地方考核文件一大堆,考核目标一大摞,考核资料一大车,把简单事情绝对化、复杂化,到头来南辕北辙。民意要多听、实效需深察,基层考核不是看“汇报家”的水平有多高,不是看“遮羞墙”、“青山刷绿漆”的魔术有多高超,关键是看创造了多少民生效益,赢得了多少群众喝彩。“一刀切”考核当杜绝,各地实际不同,有的果木出名,有的工厂林立,有的矿藏丰富,有的景色宜人,倘用一把尺子来量,有的势必会拆东墙建西墙,导致长腿不长,短腿仍短。“一票否决”应慎用,过多过滥会助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是功的消极心理和做法,不利于激发干部活力因子。 给他们一片更暖心的阳光雨露。很多基层干部长期“五加二”、“白加黑”,“八小时之外”成了奢侈品,亲情、友情出现“沙漠化”倾向。他们也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亲朋,除了披坚执锐干工作,也需要卸下盔甲享亲情、品友情,陪父母唠家常,陪孩子辅导功课,陪爱人做家务,陪好友聊人生。以人为本是关爱基层干部的标准法则,休假制度的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活动的常态化,都是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解除后顾之忧的优质配方。 基层干部质朴忠诚最可亲、环境艰苦最可敬、力量无穷最可佩。全社会给他们一个“好生态”,他们就会更加埋头书写踏实美丽的“中国梦”。 |
关键词:基层干部,打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