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找下属谈心3268次”的数字浮夸从何而来?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22 08:2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福建日报》近日刊发一篇评论,提及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单位一名工作人员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汇报成果,说本单位有一位领导,10年来找下属谈心多达3268次。督导组的同志追问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汇报者一脸尴尬,半天说不清楚。

  这件事算不上大事,却具有很强的典型性。10年来找下属谈心多达3268次,统计数字精确到了个位,统计的功夫做到这个地步,统计本身的意义几乎超过了谈心的意义。如《福建日报》评论所言,领导找部下谈心是日常性、经常性工作,很难做到谈一个记一个,一个都不落,数字详尽、具体到一次不落,反倒让人生疑。现实生活中,“领导10年找下属谈心3268次”之类的故事,只能是讲的人当段子讲,听的人当段子听,言者听者一笑了之可也。明明是供人哈哈一乐的段子,工作人员却当做领导关心下属、勤勉为政的先进事迹,当作本单位的一项骄人“政绩”,一本正经地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汇报。好在督导组的同志多了个心眼儿,或者说多了股认真劲儿,多追问了一句,一下子让汇报者陷入难言的尴尬,让该单位的“政绩工程”现出了原形。

  不过,切不要低估了汇报者的智商,也不要小看炮制类似“政绩工程”的单位和人员的胆量。这些单位和人员想必深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们一定对此高度重视,为准备材料、接受督导、汇报成果做了大量工作。但他们根据以往的一些观察和“经验”,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产生了误解,认为它仍然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活动。基于此,他们相信上级派来督导组,肯定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随便听几次汇报座谈,搜集一些数字材料,走马观花看几个典型单位,就大功告成了。如果是这样的督导组,听汇报、看材料不过是敷衍了事,没心思深究“领导10年找下属谈心3268次”之类事项的合理性。即便“不小心”产生了怀疑,也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虑,懒得与汇报者较真。

  这一次,某些单位和人员错误估计了形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不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是高度认真,敢于较真,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就揭穿了“领导10年找下属谈心3268次”的虚伪面目。这些足以说明,领导干部到基层视察、调研,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考察、督导,只要是下决心全面接触实际,真正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就一定能够突破某些下级单位事先设置的信息障碍,能够跳出某些基层单位精心布置的“包围圈”。有些领导干部动不动就抱怨,说什么“下面对我封锁信息,我看不到真实情况”,其实多半是一种矫情。现在信息手段和信息渠道如此丰富,只要你态度端正,耳聪目明,既敢于直面现实,更善于识破假相,谁也不能对你搞信息封锁。

  最可怕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和上级部门明知下面汇报的数字、事迹有假,明知基层上报的先进典型有水分,仍然喜滋滋乐颠颠照单笑纳。这些数字、事迹、先进典型既是下级单位的“光荣”,实际上也是某些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需要。“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号令十分,下面扩大百倍,好大喜功的“政绩造假”就是这样搞起来的,层层加码的数字浮夸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地方治理结构,决定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具有较大的主导权。这要求上级领导和部门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下级部门、基层单位的“政绩造假”、数字浮夸保持零容忍,方有助于革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干部考核弊端,清除“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滋生的土壤,推动建立权责分明、风清气正的良性政治生态。(潘洪其)

关键词:找下属,谈心,群众路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