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梦想
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闭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一天,我在欧洲航天技术研究中心的航天任务联合设计中心,与欧洲各国航天专家一起讨论一项欧洲空间科学探测任务的实施方案。午饭时,两位同事相继向我表示祝贺,并询问我对新领导人的看法和期望。 我有些惊讶,短短几个小时前的事情,他们为何如此关注?他们回答说,当然要关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特别是航天领域,中国快速发展,而欧洲却因金融危机而减少资金投入,中国的未来走向对世界影响重大。此后不久,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感慨更多。每个人都有梦想,有对个人的梦,有对国家的梦。 1980年,16岁的我以全县理工科状元的好成绩,踏入南京航空学院。1994年,我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赴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飞行力学研究所进行宇航控制技术的研究。1997年初,我回到母校,希望用学来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1998年底我再度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航天技术研究中心,参与欧洲宇航局下达的关于欧美合作载人航天器和科学卫星的研究课题。 多年象牙塔里的摸索以及对欧洲航天前沿技术的了解,使我认识到,大学是做学问和理论创新的地方,而空间科学的探索更需要依靠坚实的航天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来实现。抱着这样的认识,2002年我选择回到荷兰,凭借多年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经历,叩开了欧洲宇航局航天技术研究中心的大门,成为一名宇航控制系统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一系列欧洲宇航工程项目的技术研究和管理,也是欧洲宇航局历年来唯一一名来自中国内地的长期工作人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大了航天技术和应用的投入,相继在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将太空人送入地球轨道的国家。但是,在深空科学探测领域,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我国距世界航天强国还有相当距离。 我的梦想,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跻身航天强国之列,中国科学家和航天技术人员与欧美同行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宇宙深空的科学,破解太阳系以外浩瀚空间的众多谜团,共同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直接和平等的贡献。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业已迈出的坚实步伐,国家对空间科学的重视,让我日益深信,这一梦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变为现实。作者为荷兰华人学者工程师协会主席,本报驻比利时记者刘歌采访整理) |
关键词:航天技术,技术研究,空间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