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改革可行商君之道
著名历史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孙立群先生在讨论大秦帝国兴衰之时,对商鞅变法强秦的魄力与智慧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商君之道既不是李悝那样不疼不痒、难见功效,也不似吴起那样直接冲击贵族,招致变法遭遇反扑、半途而废。商鞅在张弛有度的变法中成就了强秦数百年的基业。 抚今追昔同圆梦想。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中国梦”的过程中,多次谈及“兴亡周期律”,今天的改革,便是昔日变法的映射。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同心共筑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坚持。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中国30余年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势必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可再深的水也得蹚,别无选择,因为这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这就需要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勇气、智慧和韧性。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思维领域的改革,就是邓小平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但是,任何不触及利益的“改革”都不是真正的改革。于是,改革落到实处,就得在“中国梦”的统摄下,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什么是固化利益呢?比如寒门难出贵子的尴尬,“X二代”现象,表叔、房姐的猖獗,“熟人”社会、近亲繁殖,“裸官”的存在,人才流动上升的渠道单一,干部退出机制缺位,“贵族化”学校的兴起,“特供”制度的横行,国有资产流失,垄断经营的霸道,体质环境结构层面的问题,以及形形色色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小集团利益至上等等,这些都会导致“逆淘汰”泛滥,“潜规则”盛行,于是公平正义被蚕食,民主法治被践踏,党的公信力也因此而每况愈下,这些都是由于“人治”腐朽观念根深蒂固所造成的影响。 但是,触及固化的利益不是蛮干。胡锦涛强调要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就是在告诫我们:一方面,改革的方向原则不能变,我们必须把纸上的、墙上的、口中的改革思路、梦想,变成脚踏实地的政府行为,变成实实在在的社会存在;同时,不能由于改革而影响和谐稳定发展大局,甚至适得其反,让既得利益愈加巩固,让弱势群体愈加窘迫,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即便是触及固化的利益,也决不能像吴起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如何打破固化利益?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已经为破解这个难题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智慧和借鉴。商君之道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法治。法治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私亲、不阿贵,不因人而异,不人亡政息,不搞双重标准,而是一视同仁、大仁不仁”。法治讲究以“公序”定是非,以“绩效”论英雄,对以血统、人情、权势、利害为载体的“人治”是最为彻底的否定。 有人认为商君之道乃“战时”政策,不适合和平年代治国之需。笔者以为,不能由于商鞅变法起于大争之世,就认为“法治”只适用于战时。当固化利益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之时,唯有“法治”才能打破发展困局和危局,让公平正义归位,让社会趋于和谐,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让“中国梦”真正能接地气,惠及每个人,执政党公信力提升则自在其中。 “依法治国”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充分表明中央已经开始关注并借鉴商君之道,以及打破固化利益格局、推进深水区改革的勇气、决心和信心。 文/胡文江 |
关键词:深水区,改革,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