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公款支持的演艺市场还能撑多久
在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出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后,央视主动取消了有着13年辉煌历史的金牌节目《同一首歌》的播出,背后主要原因是《同一首歌》演出支出巨大,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的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6月16日《京华时报》) 用公款烧钱的《同一首歌》,再也不能“烧”下去了 有报道称,演出一场《同一首歌》支出超过700万元,如此巨大的开支,让《同一首歌》不是在演节目,而是在烧钱。一场演出支出超700万元,显然不是一般有钱人所能烧得起的,那么,是谁在犯傻,是谁在背后出钱干这样的傻事呢?2008年《三联生活周刊》以详细的数字披露了《同一首歌》高达千万的举办费用,指出这个费用不是一般演出商所能承担的,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大型国企埋单。原来,《同一首歌》是在用公款唱歌!难怪《同一首歌》频频走到各地去唱,原来是到地方“吸金”去了;难怪中央节俭令一出,《同一首歌》便寿终正寝,在中央严令制止豪华铺张的大环境下,如此烧钱的《同一首歌》还能继续办下去吗?即使央视不主动停办,《同一首歌》估计也很难再“唱”下去了,因为在节俭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虽然有用公款唱《同一首歌》的心,但已经没有了那个胆。哪个官员再会用乌纱帽冒险用公款去唱《同一首歌》?因为一场演出被查处,对于官员来说,太不值了!因此,靠地方政府支撑、靠公款烧钱的《同一首歌》,肯定是“唱”不下去了。 中央节俭办晚会通知下达后,“起码已有上万家企业倒闭或者停业”,这一数据也凸显了咱们的政府官员以前喜欢公款“唱”歌的这一现实,由此看来,中央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来得真是太及时,也太有必要了!(池墨) 对传播先进文化的好作品,就该多些“公款倾斜” 《同一首歌》由央视组织,虽然仍属于一种市场性质的演出活动,和其他类文艺演出一样带有娱乐性,但《同一首歌》更多的带有公共和公益性质,从历年来《同一首歌》的演出内容就可以得出结论。譬如:2005年4月《同一首歌》组织环保大行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型演唱会;2006年5月《同一首歌》组织红十字会“博爱情”大型演唱会;2007年6月《同一首歌》六一特别节目,“爱的行动”走进北京儿童医院慰问白血病儿童……这些《同一首歌》组织演出的“内容”只是其中片段,但已经足以说明《同一首歌》与民间演出团体自行组织的演出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同一首歌》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同一首歌》除具有娱乐功能之外,还更多的带有国家舆论宣传导向功能,向社会释放精神正能量的责任,这也是《同一首歌》区别于赢利性演出团体的核心所在。带有公共和公益性质的演出活动,理论上应该由政府或公款“买单”,这没有什么不妥。 我们还应该看到,《同一首歌》承载更多的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它慰问演出的对象,要么是贫困农村村民,要么是工厂一线工人,要么就是奋战在一线的消防官兵和解放军战士等;它演出的地点从不“挑剔”,往往长期奔波在“一线”,甚至在某某边远山村搭个“草台子”就可以风雨无阻开演,这些正是以牟利为目标的演出团体所不具备的。赢利为目的的演出单位“不想去的地方”、“不想演出的人群”,如贫困山村、最贫苦的百姓,边防哨所等地方,恰恰是文化传播的“盲区”,《同一首歌》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填补“盲区”的作用,地方政府适当给予支持甚至为此支付一定的演出费用也就是必要的了。 当然,用公款支持《同一首歌》并不是无所限制,如果《同一首歌》之类的演出活动与公益无关、与政府宣传导向责任无关,是不应该用公款的。另外,针对《同一首歌》这样的演出活动,适当予以公款扶持也有助于培养其市场竞争底气,因为《同一首歌》的受众群体不同,观赏人群消费能力可能相对较低,在“市场”初期是需要一定的财政财力帮扶和支持的。《同一首歌》去年因种种原因被叫停,但《同一首歌》的市场需求仍在,其生命力仍在,政府有必要充分发掘“官办”公益演出模式的长处,多一些带“公”字的此类演唱会未必不可。(毕晓哲) |
关键词:公款,演艺市场,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