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洋马甲”奶粉横行:监管要出重拳
针对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记者关于贴牌洋奶粉的调查。调查中,记者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5月15日《京华时报》) 奶粉爱穿“洋马甲”,装“假洋鬼子”,早已不算新鲜事。就在今年3月,有新闻报道称,与进口奶粉品牌“美素佳儿”仅一字之差的“美素丽儿”,被曝掺杂过期奶粉、重新灌装并私自更改保质期,其原装进口身份存疑。而就在前两天,又有一家号称来自新西兰的奶粉被曝是“假洋鬼子”,其在新西兰当地市场并无销售,记者实地走访时还发现,该品牌奶粉罐上标明的新西兰总代理地址不过是一家修车店。 奶粉“假洋鬼子”来势如此汹汹,让无数为选一罐好奶粉焦头烂额的中国父母无语。央视记者的调查报道,也再次佐证了贴牌洋奶粉运作的巨大利润空间。一项调查显示,89.54%的人会选择购买进口品牌奶粉;硬币的另一面则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八成进口奶粉是贴牌生产。同样重量的奶粉,纯国外进口的“贴牌”奶粉价格,相较从国外进口奶源、在国内进行加工的分装“洋奶粉”,其价格要相差了近50%;相较国产奶粉,其价格则更是高得离谱。 一边是巨大的洋奶粉市场,一边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各种贴牌洋奶粉在市场上肆无忌惮、鱼目混珠。本来,中国父母以为多花一点钱,就可以买点特供自家孩子的洋奶粉,却没想到,钱一分没少花,只买回了一堆仅特供中国的假洋奶。这该怪中国父母太崇洋媚外、不理智消费,还是怪国产奶粉不争气,让国内消费者“用脚投票”,最终却踏进同一条河流?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如果有市场利润,却缺失相应监管,苍蝇当然会叮有缝的蛋。消费者也不可能成为检测专家,能够辨别国产奶粉和洋奶粉孰优孰劣,他们的选择更多出于一种消费理性,是对自身健康的最大化考量。事实上,不管是贴牌洋奶粉价格高企、质量堪忧,还是花5100元成立皮包公司就可贴牌变出洋奶粉,其实都证明了,如果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前,监管机构不能行使“守夜人”的职责,不能成为产品质量、品牌的甄别者,那么这个市场就会陷入一种失序的混乱,让消费者权利无处安放。 国产奶业信任萧条,贴牌洋奶粉大行其道,反映了当下中国奶业市场的困境依然没有改变。一个市场中,如果只见利润和擦边球,不见道德和法律,这个市场就会成为一个信用崩坏的市场,重建起来必然困难重重。而从另一层面来说,一个行业、市场乃至一个社会的信用,又不能仅靠市场和行业的道德自觉,更多也离不开公共部门行使监管之责,悉心为市场和社会的信用“背书”。 要监管好奶粉市场,工商、质检等部门无疑都要担负职责。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以后进口洋奶粉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后才能进入中国。这能不能堵住贴牌洋奶粉的通道,还得看监管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李妍) |
关键词:贴牌,洋奶粉,新西兰,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