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洋奶粉”呼唤政府机构改革加速
针对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记者关于贴牌洋奶粉的调查。调查中,记者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5月15日《京华时报》) 一个电话就可以办成“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而且只要花一万元,可见贴牌洋奶粉是多么的容易。在容易的背后,恐怕反映出我们监管的薄弱。如果我们有很强的监管,会这么容易办成“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吗?当记者问及当地的公司会不会受新西兰政府监管时,王先生说:“你不在那卖,政府管不着你。”这再次证明政府监管的不到位。 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成好人,而一旦坏的制度,也可以让好人变坏人。在监管上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好的监管,坏人也可以成为好人,但是一旦没有监管,好人也会变为坏人。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说明我们监管有很大的不足。 我们监管为什么不足,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力量分配不科学。我们很多机构和部门重点是放在事前审批上。一个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当某一个力量多了,那么在某一个力量显然就少了。事前审批投入的力量多,那么在事中、事后的监管力量显然就不足。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有些审批事项看起来让人费解,如对一些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社会投资进行核准、对某些渔船船名进行核定等”。“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李克强总理说的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审批项目多、审批环节多,还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企业新上一个项目,需要这么多部门、怎么多的审批环节,这需要多少人来审批呀。管了不该管的事,那么该管的当然就没有多少人管了。 在国外很多国家,正好相反。国外,企业注册虽然准入门槛低,但一旦出现问题惩罚相当严苛。在国外我们看到他们把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而对事前审批却不严,从而不需要多少人在事前审批上,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的人力物力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 什么都想管,最后可能什么都管不好。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等监管薄弱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减少事前审批,把不需要的还给市场,还给企业自己来管理,政府集中力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该管好的事情管好。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该加强的宏观管理切实加强,做到事前审批要多放,事中事后监管问责要到位。 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唯有如此,政府才不越位、不缺位,如果都想站位,恐怕就没有多少精力抓好该管的事情。现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一些政府部门管来不该管的事情,从而导致一些事情没有精力管。一些政府政府部门为什么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么做有利益可图,另外,以批代管也很容易。这样的状态不能这样下去了。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正在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而改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我们希望这样的改革能早点到位置,改变食品事中事后监管薄弱的问题,让食品更加安全起来,为广大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肖华) |
关键词:贴牌,洋奶粉,政府机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