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购狂欢能刺激多少内需
原本是一个“单身节”,如今却变成了全民网购狂欢日。去年淘宝(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为191亿元,而在今年仅用13小时就达到这一成交额。此外,京东、当当以及众多实体购物商城也纷纷加入狂欢,从中分得一杯羹。 网上购物的创新优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重大贡献,无需多讲。但当双十一购物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成交量足以对社会运作造成一定影响,就不能简单地从“自由交易”等角度来衡量。尤其是,当其被赋以刺激内需的象征性符号,更有必要从行业特点与宏观经济角度加以评判。 对于双十一购物节,我认为这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营销模式有悖于网上购物消费理念。只要动动鼠标,就能从千万里之外购物,不用走出家门,就有人把商品送上门,这是网上购物有别于传统销售模式的巨大优势。而如今,双十一购物节却人为制造集中消费点,让无数消费者手握鼠标等网站“开闸放水”。可见双十一已经变味,有点像电商炫耀业绩的数字牌坊。这种以拉低行业优势为代价的营销模式,其必要性值得思考。 再说,这样做真的能够刺激内需吗?又或者说刺激了多少内需呢?以淘宝(天猫)为例,其去年全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换言之,双十一的成交额在其全年交易额中占比仅约2%,只是其日均交易量的7倍而已。即便如此,这一天的成交额,至少部分还是把原本可分摊到不同时间点的订单集中在了一起。试问,把其他时间或其他地点(实体商场)的消费行为,换在双十一这天到网上进行,这究竟能够刺激多少内需?至少可以说,不能光看表面数据。 更何况,内需不能光靠刺激产生,否则必不持久。一个人手中有钱,有消费需求,那用不着刺激;反之,若一个人没钱,或者有钱不敢花,刺激他去花钱,回头他想想难免心生悔意,腰包也不得不紧一紧。以国内当前消费结构而言,没钱花或有钱不敢花等情形居多。因此,拉动内需不仅要让民众手中有钱,还要解除其后顾之忧,让民众敢花钱、乐于花钱。 在最近一次讲话中,李克强总理提到,老百姓(花钱)最大的后顾之忧,还是社会保障。言下之意,要从增加收入与健全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入手,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道理就是这样,老百姓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又不用过于担忧看病、养老等问题,内需自然能够得到进一步释放。那时候,双十一购物狂欢中也才不会频现“连续三次输错支付宝密码”、“请假回家监督”、“自剁双手”等冷笑话。这是部分网民抗拒不了“刺激”而腰包又不堪重负的写照。 双十一购物节固然只是一种促销手段,但这种举全民之力制造消费神话的商业政绩观,并不值得过度推崇。(魏英杰) |
关键词:双11,网购,成交额,内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