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城市治理不是大扫除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09 07:3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潇湘晨报》报道,近段时间,北京、长沙等地接连传出流浪人员的御寒衣物遭抢夺的消息。抢夺御寒衣物者,有人身穿公安、城管制服,也有“不明身份”的人。据报道,发布消息的网友在描述流浪者被抢原因时都用到同一个词:影响市容。

  北京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维护便道环境,消除消防隐患,他们组织人员开展了环境整治活动,并“清理了现场的丢弃物”。针对质疑,北京永外派出所工作人员否认有抢夺衣物的情况发生。那么,抢夺衣物的人到底是谁?网上有关抢夺衣物的信息不止一处,多名流浪人员也回忆了被抢的经过,信息相互佐证,抢夺的现象可以肯定存在。难道“抢劫者”从天而降?

  整治环境行动由相关部门发起,抢夺事件在这个背景下出现。没人会惦念流浪人员的衣物,也没有人和机构有能力组织这么多人员,进行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抢夺衣物者具体是些什么人已经不重要,但他们确定服务于城市治理工作,动机、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城市清理“垃圾”,让城市确保现代、整洁的外表。

  流浪人员居无定所,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城市的异类,是不安定因素、不清洁形象,也是需要尽快被收容甚至打扫、清除的对象。他们不为城市贡献生产力和消费动力,却为城市带来种种污秽的印迹,如果不在收容秩序中临时归为特定的治理类别,那似乎就没有权利可言,衣物可以说拿走就拿走,而且都不能定义为“抢”,可以说是“没收”,“清理丢弃物”。

  流浪人员游离于城市秩序,正如生活于城市底层、边缘的人群,他们在城市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慢慢被抛弃,消费、生活跟不上现代的节奏,也就慢慢失去在城市栖身的空间,日渐游离于城市秩序之外,是广义的“流浪者”。城市不断改造,环境在提升,地价在升值,城市图景日渐刷新,而人的生活、出行、交往成为这个图景的一部分,整治环境往往意味着人的形象要配合这样的城市图景,不然要成为管理、治理甚至收容、清扫的潜在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流浪人员,就被当成现代城市图景中不该存在的人群。

  我们的社会治理存在着一种悖论,一方面强调民生,民生工程不少,另一方面部分人的生活却在被抽空,城市在迅猛发展中抛弃了他们,现代、美观的城市需要脱离于底层人们的消费需求、生活习惯。而某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维正在配合着发展速度、城市美学,尽心尽职地清扫干净发展的遗留物、淘汰物。这些治理者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消灭问题;不是妥善安置流浪人员,而是把他们从眼皮子底下赶走。治理成了大扫除活动。

  流浪人员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城市的包容性正在于,哪怕无法安置他们,也不会将他们驱走,甚至于抢夺他们御寒的衣物。没有哪个城市会干净整洁到如同电脑设计效果图,正视流浪人员无可避免的存在,才是改进治理工作、维持城市环境的思考出发点。(肖畅)

关键词:流浪人员,御寒衣物,抢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