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一字罚万金”绝非“小题大做”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高维
2023-01-05 09:50:09 
分享:

  刻4个字罚12万元!日前,一起针对生态破坏的公益诉讼案,入选了2022年度“十大案件”候选案例,再度引发社会关注。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处,当事人使用登山手杖进行刻画,虽经其他游客提醒劝阻,他仍执意刻留“丽水陈国”字样。

  付出“一字万金”的代价,不可谓不“肉疼”,但这绝非“小题大做”。对刻画、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等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风景名胜区条例》《文物保护法》等均有明文规定,按照情节及后果的轻重,作出不同程度的处罚。显然,损坏文物不只是道德问题,情节严重的,甚至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被破坏的文物的特殊性,是案件中的另一个舆论焦点。梵净山不是普通景点,而是世界自然遗产,存有诸多远古物种,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是时光的见证、文明的结晶,有一定的脆弱性。没有保护就没有文物,被告男子的行为不仅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文物修复费、修复方案设计费等合计12万元的赔偿款,算的是“文明账”“生态账”,当事人被重罚着实不冤。

  类似案件已有先例。在2020年一锤定音的“巨蟒峰案”中,张某等3人私自攀爬同样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三清山巨蟒峰,在岩柱体上打下26枚岩钉,因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损毁,被判赔偿环境资源损失600万元。作为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产和名胜古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院的判决传递了清晰的信号——生态保护要“长出牙齿”,这条司法红线不可逾越。

  作为首例针对在自然、人文遗迹上刻字所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推动法治进程的十大候选案件之一,“梵净山案”无疑也具有标杆意义。一方面,在一些景区遭遇无执法权的尴尬情况下,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有利于解决调查取证和举证困难问题,大幅降低司法成本,让严格执法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震慑效果。

  另一方面,在审理过程中融入预防性司法的理念,责令当事人通过媒体向大众公开道歉,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司法借鉴,这对文物保护有着特别的意义——考虑到其不可再生性,以案普法、事前预防比事后惩治无疑更加重要。一些人正是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虚荣心理作祟,给名胜古迹留下“伤痕”的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一道人生污点。

  从八达岭长城、故宫墙体被划,到梵净山金顶刻字,再到陕西千年遗迹成“告白墙”,这些乱象虽属少数,但影响恶劣。革除“到此一游”的陋习,需要多管齐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此,一些地方也推出了“黑名单”制度,倒逼游客提升自身素养。当然,“硬约束”之外也需“软引导”,如强化入园前的教育,或是变“堵”为“疏”、设置专门的涂鸦区等,都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罚款从来不是目的,重罚更是为了警示教育。对每一位游客来说,游览名山大川能够丰富人生感悟,但文明修行同样是重要旅程。(高维

关键词:刻画,涂污,生态破坏,公益诉讼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