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冷门专业“坑不坑”,不能仅靠武大教授正名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熊志
2021-07-05 16:06:58 
分享: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熊志

  “所谓的好专业就是将来能轻松一些,多挣钱一些,就业容易一些……生化环材被认为是‘天坑’专业,被避之不及。”针对志愿填报“避坑建议”,日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兵的一篇短文引发广泛讨论。

  高考招生季,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成为广大高考考生的头等大事。而作为“生化环材”专业的教授,邓红兵为了给外界眼中的“天坑”专业正名,号召学生填报基础学科或者冷门专业,更是直接向家长喊话,呼吁他们“不要给孩子们挣钱的压力”。

邓红兵。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这番言论很快引发了一些争议,在不少人看来,邓红兵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对那些即将踏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专业就是以后饭碗,选专业首先自然要考虑今后的就业和薪资,“读书绝不是以发财为目的”的劝解言辞,更像是一种凌空蹈虚的理想主义。

  外界对邓红兵的质疑,并非不能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邓红兵错了,说白了,这种分歧和争议更多是立场之别的体现。而且,站在社会发展,而非个人就业的更宏观角度看,邓红兵所提出的基础学科市场遇冷的情况,的确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

  一些专业学科之所以成为志愿填报的“避坑”首选,原因有很多、比如,该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狭窄,社会需求量少,找工作困难,薪资待遇水平也不高;再比如,未来的就业环境可能比较恶劣,缺少足够的舒适度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冷门专业的出现,还是市场引导调节的结果。就业面广,薪资高,这样的专业自然更受欢迎,填报人数多。比如很多学生对金融专业趋之若鹜,是因为它是资本集中的风口,收入待遇可观;计算机专业火热,则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岗位需求庞大息息相关。

  对家长和考生来说,依据市场选择专业,无可厚非,但从专业设置和高校招生的角度看,市场导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市场供需调节容易导致盲目跟风。有的热门专业,如果一窝蜂地填报,很有可能导致供大于求,最终就业困难;其二,一些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科和专业,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可能相当深远,然而由于离市场比较远,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可能陷入缺少人才的窘境。

  邓红兵称,“我们不学化学和材料,我们的芯片被卡脖子的时候,我们却误以为是电信IT还不够发达”。现实其实的确如此,那些基础学科往往处在科研的底层,它很难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不等于说这个领域不需要高端人才来钻研。

  因此,教育部去年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推出“强基计划”,入学后不能换专业,而该计划很多都是冷门专业。

  邓红兵提到,“强基计划”的学生,有的入学后想换专业,放弃资格。这多少说明市场导向对学生专业、就业的巨大影响。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对那些不受欢迎的冷门专业,更应该有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尤其是对国家需要的冷门专业,要拿出更多激励,让学生不被亏待。

  高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市场规律,但不能完全滑入市场导向的误区,这一点需要明确。即便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长远来看,也是如此——相信很多过来人都应该同意,专业的选择未必能决定一生,因为专业不对口是就业的常态。而且哪怕选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要想脱颖而出,还是得靠后天的努力。

关键词:冷门专业,就业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