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西蒙(北京)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生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每逢此刻,这些刚刚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年轻人就会遭到来自师长的各种“教诲”——“选XX专业吧,我是过来人,听我的准没错!”“你喜欢的XX专业将来不好就业,还是算了吧!”类似的话,想必每个年轻人都听长辈讲过,有人听从长辈的指点,走上了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甚至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报考自己的同类专业,就是为了能为孩子的发展铺路。当然,也有很多比较“叛逆”的孩子,是不会一味听取父母“教诲”的,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
图为一家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资料图)
十年前的我,也是这样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孩子。父母都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在我中学选文科时,就已经忧心忡忡,他们总觉得文科的发展路子太窄,因此很希望在我大学选专业时,帮我矫正一下,让我选一个更“实用”的专业,比如金融,会计,哪怕是行政管理,总归是要看起来“接地气”的专业。然而,我在中学时就一心想研读文史哲,尤其是历史,甚至早早地读了很多大学历史专业的书籍,由此更加坚定了我的大学专业志愿。
听说我想读历史专业,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同时也是我的班主任)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拿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大谈特谈历史专业就业之困难,而且注定清贫。他还拿自己的经历来说事,自己也是历史专业名校硕士毕业,但最后还是做了一个高中历史老师,虽然在业务上很出色了,但人生的道路还是太狭窄。不过,彼时的我一心想做个学者,尤其是希望能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上做出成绩,丝毫听不进去老师的劝告。看到我特别想读历史,我的父母也跟着着急了,他们断定这个专业出路太窄,并劝说我:即便喜欢历史,也没必要非读这个专业不可。
考虑再三,本着“文史不分家”的想法,我便放弃了读历史专业的念头,而是选择了相关专业——汉语言文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文专业。在中文专业之后,我的第二志愿是新闻专业,相比中文,新闻专业有更强的应用性,也更符合家长眼中所谓的“好找工作”的专业标准。最终,我还是顺利地读了中文专业,至于新闻和历史专业,则在当时与我失之交臂。不过,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真正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博雅式读书”的妙处,博览群书与专业阅读都不可或缺,而在本科阶段,打牢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我按照“大文科”的理念来安排自己的大学时光,不仅找到了自己在专业志趣上的归属——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还以中文专业为原点,对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谱系做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虽然我现在没有从事中文专业的研究工作,但我一直把深入阅读、思考和写作当成常年坚持的习惯,这也让我更容易通过中文专业进入其他感兴趣的相关领域。比如,我在中文专业中特别喜欢文艺学分支下的当代西方文论,而这个领域又与二十世纪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思潮密不可分,由此帮助我进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
虽然很多人自嘲学中文专业会获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但这样笃定的想法,还是源自对本专业的热情与信心。我也从没有后悔当初学了这个看似“无用”或“不赚钱”的专业,因为我始终认为,人生之路是漫长的,而大学时代沉潜读书的状态,是不可复制的、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而中文专业则可以很好地满足我这个心愿,也并不与我在文史领域渴望潜心深造的初心相互矛盾。
因此,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过来人”,我也希望今后的年轻人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要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只要能在本专业内做好,做精,做深,都可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那些因为选了自己讨厌的专业而在大学颓废消极的同龄人,我也见过很多,有些人还能通过考研或校内换专业而改变人生轨迹,但更多的人是无力改变现实的。从更大的层面上看,很多时候,人生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努力再多,恐怕也是白费力气。其实,真正的全才终究是极少数,但如果能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潜心深造几年,多数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