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吕京笏
近日,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生钟芳蓉,引发了一场关于就业、教育、人生意义的大讨论。然而,当“北大考古系”5个字呈现在我眼前时,最先勾起的,是三年前我填报志愿时的心路历程。
钟芳蓉和我不同,我高考的省排名是她的十倍,就算能侥幸进入北大,也只能学考古,而她文科676分、全省第4名的成绩,足够在北大清华随意挑专业。更重要的是,她的勇敢让我佩服又惭愧,曾几何时,我还在纠结去北大学考古和在复旦随意挑专业哪个更“好”,而她顶住了一切流言蜚语,毅然选择了心之所向。
看看网上那些不理解、不支持的言论,很多其实并无恶意,大家打心眼里希望这个优秀的“留守女孩”能选择一个所谓“好赚钱”的职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样的想法,也是出于好心。
然而,即使从最功利的视角出发,这样的观点也有失偏颇,这其中包含着对高等教育的一种误解。确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考古学不是一个应用很广泛、很容易就业的学科。但是,钟芳蓉是个极其优秀的孩子,她在艰苦条件下能取得如此优异的高考成绩,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她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况且,能否学好一个专业,从来不取决于专业本身,兴趣、热爱,是很重要的部分。
此外,我也想问一下那些“不同意见者”们,教育的意义,或者说上大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反过来说,其意义一定不是“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而不是专业,教育对人的意义应该是赋能,而不是束缚。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都犯了这种“主体错置”的错误,他们仅仅把教育理解成一条通往未来职业的单向路,忽视其在积淀思想、充盈精神方面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在当今高等教育对应的就业形势下,往往越是欲速越是不达。
跳脱功利的考量,钟芳蓉用自己的选择,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小姑娘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她的偶像,是倾其一生守护敦煌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近日,樊锦诗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给即将迎来大学生活的钟芳蓉同学送去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讲述了樊锦诗50多年坚守大漠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对小姑娘的祝福和希望。这段一老一少,梦想传递的佳话,打动了无数人。佳话之所以能成为佳话,正是因为美好而稀缺,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上幼儿园的孩子说自己以后想当一名医生,家里人都很开心。爸爸说医生收入高,妈妈说医生方便找对象,姥姥姥爷说医生社会地位高,而孩子却单纯地说了一句:“当医生不是为了治病救人吗?”这可能就是赤子之心吧,这颗心,钟芳蓉有,樊锦诗有……而我们很多人,却已经不知不觉地丢掉了。
三年前,很多长辈都希望我能选择经济专业,但我还是坚定填报了新闻学,我很爱现在的工作,否则可能也不会有机会写下今天这篇文章。最后,我想对钟芳蓉和所有未来的大学生们说,希望你们——择你所爱,择国所需,爱你所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