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王钟的
最近,一份盖有公章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教育局教育科出台的《关于现役军人、消防救援等特殊子女入学安排的函》,受到网友关注。这份现役军人、消防救援、招商引资等特殊子女入学名单显示,有19位入学人员与招商引资有关,人数占一半。当地经办此事的教育局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名单属实。
对因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家、高管子女予以特殊照顾,是否违背了教育公平?这一问题,触动着舆论的敏感点。显然,只有厘清这一政策的出发点与实质意义,才能对此作出更公允的评价。
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通过招商引资获得特殊入学安排的门槛并不低——创新型企业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服务性或农业性一次性投入3000万元,以及铜陵市双招双引认定领导小组认定的重大招商引资企业。在名单上,还有防疫、军人、消防救援子女等名目,甚至包括孤儿与残疾儿童。
看到名单除招商引资外的部分,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即使是毫无“背景”的孤儿与残疾儿童,也能受到相同的特殊照顾。
据悉,这份入学特殊照顾名单面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学生。子女随父母在常住地按照就近原则入学,作为一项大原则并无问题。按照各地的实际操作,一般以当地户口作为入学的主要依据。与许多三四线城市一样,铜陵市已经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以落户方式获取子女入学资格并不困难。
现实中,依然有少部分人无法落户或者不愿意落户,上述入学照顾面向的就是对当地有特殊贡献的人员。一些人质疑的是,将投资金额与入学安排挂钩,符合“特殊贡献”的标准吗?能与军人、消防救援、防疫人员相提并论吗?
正如上文所述,以招商投资途径获得特殊子女入学安排的门槛很高。如此规模的投资,能够为当地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带动的税收,无疑是相当可观的。尽管与军人等群体的贡献不在一个维度,但相关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如果抱着某种“仇富”的心理看待这一问题,反而显得有些狭隘了。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安徽铜陵,许多地区都在实施为投资人员子女提供入学方便的政策。比如,前不久,河南省政府发文,提出为招商引资企业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提供住房、落户、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就医、出入境等全方位支持,贵州省等中西部省份也都出台了类似政策。试想,如果连投资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怎么顺畅地吸引投资,让企业管理者安心在当地工作?
当然,为投资人员子女入学提供特殊照顾,必须坚持小而精的原则,应当设立严格的门槛。此次铜陵特殊子女入学安排名单的曝光,是通过网友爆料。当地如果有主动公开的途径,无疑更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同样,为投资人员子女入学提供照顾,也要分地区、有选择性地实施。对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城市,本身对投资有着较大吸引力,也就没有必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毕竟,特殊政策是为了方便投资人员子女入学,而不是“花钱买入学”,否则,就与大城市居民买学区房没有什么差别了。
应该承认的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依然无法实现就近入学,“学区房”的问题即便放在很多发达国家也存在。然而,不能因为问题存在就否定为部分群体提供便利的意义。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也不是提高入学门槛,而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实现入学条件的放宽,让更多人不需要特殊“照顾”也能入学。
只要外来投资真的能够促进当地发展,能够为当地公共利益作出巨大贡献,那么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支持,应当是地方政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