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与归
悲剧往往来得猝不及防,但又因果相连。今年8月31日,家住江苏连云港的谢先生,将两个儿子送到“校车”上幼儿园后,万万没想到,他们被看护人员遗忘在车里,直到中午才被发现。经过抢救,哥哥转危为安,弟弟却昏迷至今,医生称“处于脑死亡状态”。
据报道,事发当地当天气温高达32℃,俩幼童在车内的遭遇让人不忍想象。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人惆怅:9月15日,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披露,涉事幼儿园曾因无证无照,在2019年就被取缔,但其却在被取缔后擅自恢复经营。
原来,所谓“校车”和“幼儿园”,都是带引号的。如果说,是第一次发现这家“幼儿园”没有资质,尚情有可原。在被明确取缔后再次复出经营,这就不仅仅是涉事“幼儿园”的责任,监管部门管理不善的责任,也无法推脱。
难免要问,如果不是两个幼童几乎用生命做了提醒,这家无资质“幼儿园”还会被发现吗?学前教育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还会被重视吗?显然,不仅涉事“幼儿园”负责人需要承担责任,当地的管理部门也应有所反思。
比如,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一个地方的主政者,尤其是教育或民政部门,对于应当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应有一个基本的统计和了解。如果这个情况摸清了,那么这些孩子在哪上学,相应的学校怎样,都应该是被掌握的数据。
举个例子,当地如果手握学前教育适龄儿童1000名的数据,然后统计发现,有资质、有备案的幼儿园里,只有800名儿童在读,那么问题自然就出来了:剩下的200名适龄儿童去了哪?是因为家庭困难没有就读,还是去了非法“幼儿园”?
有了这些基本数据,然后顺藤摸瓜,走访下家长,那些隐秘的角落就会被发现。工作难做吗?恐怕并不难。关键是,有没有上心,有没有开展实际的行动。
报道中,当地各方责任部门都给出了各自的说辞。海州区教育局一位副局长表示,海州区从2016年开始就在全区对无证无照的幼儿园开展清理整治,2017年9月正式下文,到2019年12月,全区123家无证无照幼儿园都被取缔。
然而,据谢先生讲述,这一取缔工作并没有让涉事幼儿园停课,他们直到2020年1月才停止上课。中间因为疫情,在2020年6月又恢复了上课。显然,当地的取缔工作,做的并不到位,名不符其实。
该幼儿园所在的朐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小芹则介绍,“街道做了很多工作”“多次找到幼儿园所租房屋的房主”“联合多个部门开展多次集中行动……”但讽刺的是,这些“很多”“多次”“多个”的努力,却没有显见的实际效果。
事实上,类似的无资质幼儿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远的不说,9月15日,山东当地媒体报道了青岛一家“高价”幼儿园在没有完成教学资质备案就开学,且该幼儿园在去年就因办学资质问题被下达过整改通知。
所以,当类似的“野幼儿园”频频出现,我们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恐怕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关键还是要从“事后严查”的工作思路,转变到“事前预防”的工作思路。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悲剧产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