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举国关注。
从新修订“史上最严环保法”到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的法治大网越织越密;从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到生态保护红线等,40多项改革让环保法规制度成“带电的高压线”,形成有力震慑。
在大气污染治理逐步走向纵深的过程中,淘汰一批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令人称赞,但个别地方在政策落实中却走了样,因为担心被问责,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违法还是合法,以“一刀切”紧急停产停业的方式来应对环保督察。
“一刀切”是一种极端做法,看似是“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是在敷衍应对,不仅回避了问题、掩盖了真相,而且还有违公平。这种简单粗暴的环境管理行为,极不负责任,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和利益损害,也给国家正常的环保执法行动抹了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切掉污染毒瘤是必须的,但还须切得准、不误伤。
对此,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1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应,“一刀切”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坚决制止,严格禁止。
事实上,这不是生态环境部第一次明确提出禁止“一刀切”。2018年,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反对“一刀切”,从政策上约束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不客气地说,“一律关停”“先停再说”仍属于环境治理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此举不仅不符合守法企业的权益,也不符合这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污染防治是历史使命,也是现实责任。只有实事求是,坚决制止“一刀切”,才能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让地方和企业参与污染治理更有积极性。(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