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发言

2018年十大流行语:你的流行,与我何干?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清源
2018-12-04 12:15:42 
分享:

  12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入选。“今年除了政经类语词如‘命运共同体’,普通语词的‘火爆’程度与前几年相比似乎有所下降,在全社会范围内‘火爆’、受全民关注的流行语数量较少。”《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从去年开始,编辑部明显发现流行语火爆程度在降低,今年入选的大部分流行语都是在局部范围内流行,比如微信、微博范围内等等。(12月3日澎湃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起,评选流行语成了一些媒体的必修课,也成为了受众必然期待的一道年终菜。可是,综观这几年的流行语,正如《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所说,大部分流行语没有在全社会形成规模效应。换言之,流行语并没有那么流行,套用天气预报里的一句话,或可称之为“局部地区流行”。而其中的局部地区,大都集中社交网络上。

  这大约是分众传播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所谓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分众传播有几个特点: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应该说,分众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播的进步。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在《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中将媒体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媒体阶段,在这个时代,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媒体资源昂贵,读书看报还是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而在内容上也是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的;大众媒体阶段,大众报刊、通俗读物、大众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迎来了大众媒体阶段,特点是国民教育已经高度普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媒介接触和使用成本不断降低、受众的规模达到顶峰,因而在内容上,则是力图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专业媒体阶段,大众媒体达到饱和状态,同时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种需求使得专业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必然。

  分众传播显然因应了受众对专业媒体的需求,而且,如果说信息上的自决是自由的基本成分,那么,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也越来越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订制资讯,公众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他们主动选择媒介,进而打破专业化传媒机构长期的垄断地位,同时不断借助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平台发声,对于个人来说,这就是很大的进步,毕竟,人们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文化,有着不同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他们的媒介需求、接触动机、兴趣和爱好也是不同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此,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正如流行语也不仅仅是流行语一样。它是公共话语的表征,也是社会舆论的标识。然而,在分众传播下,公共话语的空间可能正在面临不断收缩的危险。在大众传播时代,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就认为,不断涌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与日俱增的作家、出版社和书店为德国创造了一个“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地阅读和讨论,依据多数原则进行决策。自由讨论培养了公众的批判意识,使文化变成了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消遣或愉悦的对象。

  可是在分众传播下,人们接受信息的通道可能过于狭窄,从而形成的信息场域和观点也较为单一,很难听到也很难听得进去不同的声音,进而带来公共话语空间的缩小,流行语的流行范围缩小就是例证。比如,这次发布的“官宣”“杠精”“佛系”“确认过眼神”等基本局限在社交媒体上,大众媒体则鲜见使用。

  媒体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不论是大众媒体还是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生产方式和职业角色观念,也提高了传播赋权,增强了边缘受众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社会话语空间,那么,如何在分众传播的背景下,利用社交媒体不断拓展公共话语的空间,实现各阶层在相互理解与关照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应当是传播者和社交平台共同思考的新课题。(赵清源)

关键词:责任编辑: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