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更新

  • 2018/10/12

    长城网

    之五:让更多农村孩子不再“跑着山路去上学”

    深秋的阜平寒意袭人,早晨6:00到7:30的气温不到5℃。在2016年10月张梅进入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龙泉关分校就读之前,这个时间段是她摸黑走山路上学的时间。“路上特别冷,山路不好走,有时候路上就我一个人,挺害怕的。”回忆起来,张梅仍心有余悸。张梅家和她所就读的小学,两地相距大约4公里。张梅从六七岁时起,就开始“跑着山路去上学”。每天早晨5:30起床,简单洗漱、吃口早餐后,就带上点饼干等零食,拿着手电筒出发了。(10月11日长城网)

    在阜平,越来越多的孩子告别了“跑着山路上学去”的历史。记者 胥文燕 摄

    每每看到“跑着山路去上学”的报道,就会勾起内心深处的那段苦涩回忆。作为一个山村娃,我与许多小伙伴一样,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我的小学同学里,最远的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夏天还算好,冬天就只能打手电提灯笼摸黑出发,风霜雪雨中, “冰花男孩”可谓司空见惯。只不过在条件普遍艰苦的年代,大家不以为意,反而习以为常,甚至相互打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江浙等相对发达地区,“跑着山路去上学”固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囿于诸多因素,进入新世纪之后,一些孩子的上学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地处太行深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一度就是典型。

    这个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全山区县,村庄分布较为分散,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们只能就近集中上学。而张梅则是“跑着山路去上学”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由于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她6:00之前就得出门。“最不好过的是冬天,每到冬天我的手上就会起很多冻疮。”“但我最怕的还是遇到下雨下雪天气,路上太滑更难走。”张梅回忆,刚开始上学时,她自己不敢摸黑走山路,妈妈就陪着送她两公里,等天稍亮点了,她再独自走完剩下的路。因为山路太远,张梅很少带妈妈做的饭,“带到学校不到中午就凉了”,所以她就带点饼干等零食作为午餐……

    “富贵福泽,优厚吾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这样的上学之路,确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想象。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张梅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自习。记者 胥文燕 摄

    “扶贫先扶志”。相比于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让贫困不再发生、不再重复。在农村地区,后一个目标特别有赖于教育功能发挥关键作用,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赋予“贫二代”更完善的知识储备,更加独立自主昂扬上进的意志品质,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真正脱离贫困。换言之,脱贫要从教育做起,而让每一个孩子不再“跑着山路去上学”,则是当务之急。

    令人欣喜的是,近6年时间过去了,阜平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如春风化雨,正在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实际行动,惠及了广大群众,发生在张梅身上的变化,极具代表性。搬进新学校,不仅仅满足了张梅的寄宿需求,还给她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优美整洁的校园、高大漂亮的教学楼、宽敞温馨的宿舍、窗明几净的校园……“现在我们的午餐免费,早晚餐加起来每天6块钱。”和张梅一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告别了“摸黑走山路,跑着上学去”的历史。

    不止于此,阜平县还出台了贫困学生救助政策:从2015年开始县财政每年编列预算13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贫困生全覆盖救助体系。据了解,全县已累计救助9664人次,发放资金3039.37万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胡欣红)

  • 2018/10/11

    长城网

    之四:干部责任感越强,群众获得感就越多

    在2018年10月17日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长城新媒体记者聚焦“阜平之变”,走进太行深山,深入田间地头,从百姓生活、个体故事展示阜平之变给老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0月10日长城网)

    9月14日至15日,省委书记王东峰来到阜平县调研检查。这是王东峰在店房村与党员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记者 庞晓玮 摄

    即使到了今天,群众依然非常在乎干部的责任感,他们深知,只要身边的干部个个责任感强烈,有事业心,群众心底就感到特别踏实和安全,觉得生活也特别有希望。

    阜平之变,变在哪里?所有的变最终归集在群众的“三感”之变。而群众的“三感”之所以不断增强,最坚实的支撑就是各级干部的责任感——积极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带着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真挚情感,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责任感,就是切实负起责任来,以责任的落实让群众感到安全踏实。“阜平之变”所记载的责任被这样诠释,“县里面解决不了就赶快报告,省里的同志谁主管谁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最怕的是既解决不了,又不汇报,把老百姓的事耽误了,那就是责任了。”“要深入到基层,发现基层存在的困难,研究政策,解决实际问题。”……责任落实是前提,也是最有力的保障,随之呈现的则是,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把中央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项工作中去。

    责任感,就是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以一件件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实事好事,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收获。不少村民通过享受“增减挂钩”政策,不用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楼房,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全方位实施“三个一批”健康扶贫政策,重特大疾病患者一步到位享受“重病兜底”保障,看病不用花医疗费,只需花必要生活费、交通费。吃住不愁,收入不愁,孩子上学不愁,看病不愁……一个个不愁串起了群众坚实的获得感。

    责任感,就是把群众的安全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好日子是干群一起干出来的”工作观和紧迫感抓发展求突破,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和党员群众一起话发展、谋思路,把百姓组织起来,下功夫解决好群众的产业发展和就业等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一起干”在阜平蔚然成风,群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扶贫的战场,就是干部责任感的考场。在推进“阜平之变”的路上,各级干部交出了责任感的优秀答卷。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如春风化雨,正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实际行动,成为各级干部的实践指南,实现“阜平之变”,并奋力推动“阜平之变”实现新变。(李强)

  • 2018/10/10

    长城网

    之三:产业发展为可持续脱贫注入新活力

    “生活没问题了,村民的就业收入、产业发展就是个大事。”日前,省委书记王东峰在阜平县调研检查时,叮嘱各级领导干部,乡亲们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下功夫解决好群众的产业发展和就业等问题,走出一条促进产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新路子。

    9月14日至15日,省委书记王东峰来到阜平县调研检查。这是王东峰在店房村与党员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记者 庞晓玮 摄

    阜平,一个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寒冬,在阜平县走村串户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留下的谆谆嘱托。

    近六年来,阜平县委、县政府在中央和省、市及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核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惠及了广大群众。

    如今,荒山绿了,百姓乐了,阜平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而确保老百姓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才是重中之重。

    扶贫脱贫工作不是一时一刻的事,不能只看指标不看“疗效”。衡量脱贫攻坚成效,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因此,需要立足长远,摒弃“一劳永逸”的思想,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阜平县就引进了300多家来自白沟的箱包企业,一些闲散劳动力可以就地打工,不离土,不离乡,既增加了收入,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举措,为阜平县可持续脱贫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并积累了经验。

    调整种植结构,将种玉米改为种蔬菜和水果,把有限的土地利用起来;扶持产业,比如搞合作社、办农产品加工厂,大力发展旅游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靠园区的企业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此次,省委书记王东峰到阜平县调研检查时的指示,为阜平县的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就需要既扶贫又扶智,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致富。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指标论、形式主义的思想要不得。只有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紧盯“强产业、促增收、能脱贫”的目标,以更精准、更稳健、更有效的举措,才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够长期稳定受益,真正把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不负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在扶贫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正谱写着新的篇章。我们相信,随着产业扶贫全覆盖,长效扶贫机制见实效,扶贫攻坚成果就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芦静)

  • 2018/10/09

    长城网

    之二: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精准脱贫之路

    河北阜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阜平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建档立卡时的10.81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2.6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13.8%。这些还只是2017年的数据,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仍将有一大批贫困户脱贫。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前往调研检查的省委书记王东峰十分欣喜。(长城网10月8日报道)

    这是省委书记王东峰在楼房村调研检查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记者 庞晓玮 摄

    阜平县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山地面积占到了全县土地面积的8成以上,荒山多、耕地少,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等等,这些沉重的现实状况,让阜平县背负着沉重的发展包袱。 “十二五”初期,阜平县的贫困发生率为54%。2014年,全县共精准识别贫困户4.44万户、10.81万人,建档立卡。由此看,阜平的脱贫攻坚任务不可谓不重。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也不行,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对阜平县来说,一方面,需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又需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完成这一庞大复杂的工程,必须要做到精准。唯有如此,才可起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脱贫工作才会快速推进。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调研时强调,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精准脱贫要精细化管理,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分类精准施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阜平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高山气候适宜出产优质菇,而且由于东、西部山区的海拔差,可以终年出菇;空气、水、土壤好,没有工业污染……”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站长、挂职任阜平县副县长的通占元“把脉"阜平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度被视为阜平包袱的广袤山地,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只要方法得当。

    在阜平天生桥镇,村民们曾一直沿袭多少年来的种植方式,种一些地产玉米,经济效益寥寥。可如今,天生桥镇已经成为规模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带动了近万户农户种植食用菌。今年,全县将发展食用菌3.2万亩,带动10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在阜平镇楼房村,全村228户、662人已真真切切地住上了楼房。曾几何时,这里的村民们还散居在深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潜力不大。

    像楼房村这样条件恶劣,发展潜力不大的一些村子通过易地搬迁,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今明两年,阜平县将完成6万人搬迁任务。而搬迁后,与之配套的产业正在谋划兴建之中;

    在龙泉关镇顾家台村,一座箱包加工厂诠释了顾家台脱贫的“精准度”。顾家台村中常住村民多为老人和妇女,顾家台村利用了一座废弃的粮站开办了一个箱包加工厂,这座箱包加工厂是从白沟一家皮具公司引进而来,吸纳了大批顾家台村民在厂内就业。

    从2014年开始,阜平县就引进了300多家来自白沟的箱包企业,一些闲散劳动力可以就地打工,不离土,不离乡,也增加了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

    阜平镇改造荒山发展林果业、城南庄镇瞄准了乡村旅游、北果园乡依托当地大枣开展深加工······

    如今,纵观阜平县,各个乡镇结合各地特色优势,发展不同项目,在差异化中精准发力。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阜平县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一个贫困县脱贫有路子的样本。阜平县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蹄疾步稳,谱写了新时代的美丽篇章。(蔡洪坡)

  • 2018/10/08

    长城网

    之一:脱贫攻坚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好日子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除了国家的政策、各方面的社会支持这些外因,内因还得靠我们自己,共同致富奔小康靠我们大家伙儿的共同努力。”日前,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在阜平县调研检查时说。

    9月14日至15日,省委书记王东峰来到阜平县调研检查。这是王东峰在店房村与党员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记者 庞晓玮 摄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如今阜平县骆驼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变化最大的是村民们的思想。一些贫困户摒弃了之前的“等靠要”思想,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全民劳动致富,2017年年底彻底脱贫。

    事实上,从近几年脱贫攻坚的实践来看,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来自外部的投入都很大。也正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这种高度重视,河北的脱贫攻坚工作才有了很大的起色。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贫困地区,扶贫干部忙得“满头大汗”,贫困群众却在“一边看”的现象并不鲜见。

    有的地方虽然瞄准了贫困户,但只是简单的给钱送物,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上做得不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还有个别贫困户认为国家支持、干部帮扶是理所当然,缺乏自力更生精神。

    对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内生动力。通过外力可以提高脱贫的速度,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导致依赖性过强。贫困地区没有了内生动力,外力一旦发生改变,即便是脱贫了,也很容易返贫。

    所以,脱贫攻坚,关键在于通过扎实有效措施,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只有群众有了信心与干劲,有了积极性,扶贫脱贫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过上小康生活,分享到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阜平的实践给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当地的贫困群众不仅把自己当成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把自己当成了参与者。他们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真切感受脱贫工作的不易,换来的是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当然,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热情、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积极性,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贫困群众的“家务事”。

    只有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让他们形成靠自己的勤劳实现脱贫致富的正确观念,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才能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个群众。(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