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职称评定不再唯外语论文是人才评价的“拨乱反正”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朱昌俊
2018-07-08 09:23:23 
分享:

  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多项具体举措,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职称和人才评价改革的呼声,近年来越来越高,一些改革行动也在推进——如2015年,人社部、卫计委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县级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但这次的意见,显然更进一步,最具标志性的一点是,它直接明确了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在真正告别“唯论文”的方向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到底有多大问题,不妨看一个例子:有媒体称,2013年初,著名作家铁流为评副高职称,考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连考12年未通过,这一消息曾引发社会广泛议论。虽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就开始发表小说,在同辈作家中也堪称佼佼者,但却受阻于职称英语和计算机,不得不一直为副高(二级作家)苦苦努力。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为了评职称,找关系或花钱买版面发文章,抑或是硬着头皮写与自己工作毫无关系的论文,却是最真实的常态。如此现实下的职称评审,不仅带来了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也愈发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背离了制度初衷。

  无论是唯论文、唯职称,还是唯学历、唯奖项,现有职称评审最大的问题都在于构成了一种扭曲,与现实脱节。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社会新职业已层出不穷,以往的那套职称评价体系愈发显得滞后。如果说职称评审是一把尺子,那么,对于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多元和复杂、并且变化迅速的职业体系,拿一把静态的、过时的尺子进行一刀切评定,其合理性当然存疑。职称评定,原本是为了科学评价人才,助推职业水平提升,而现今却越来越成为一种桎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此而言,这次的改革,可谓是对接现实的“拨乱反正”。

  除了一刀切、与现实需求脱节,现有职称评定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评定权力的高度集中和行政化。且不说一些新职业,完全是从市场中孕育的,将之统一纳入行政化的评定标准之中,显得格格不入,即便是一些传统企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定标准完全“定于一尊”,同样有不接地气之弊。

  因此,这次意见同时明确,要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这种评定权力的下放,是人才评价回归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评定标准与现实脱节的重要保障。

  不过,权力的下放也牵涉到利益的再分配,如何确保改革的有序和效率,考验改革的执行力。

  不将论文、外语等作为职称评审限制性条件,并不是要弱化职称评价的严肃性,相反,它是要以回归科学来保障评定的真实、有效,防止形式化和各种投机作假。不过,随着评审权力的下放以及限制性条件的减少,也要避免出现职称评审走向另一极端,变得过滥。因此,在改革现有职称评价体系的同时,也有必要弱化对职称考核的过度依赖,防止出现“唯职称”的倾向。特别是一些市场化主体,有自己的标准,也应该尊重。事实上,这次意见就提及,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做好这一点,同样重要。

  总之,职称评定是要助推人才的发展,而不能束缚人才。(朱昌俊)

关键词:职称评定,外语,论文,人才评价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