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不易。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有科学家曾经谈到,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初步设想当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就是‘失败’两字。”成功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科学家威廉·汤姆孙曾如此概括自己一生的奋斗。这道出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创造性事业所面临的挑战。
那么,人们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中为什么会出错呢?列宁在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解释探索容易失败的原因: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的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绝非像照镜子那么简单,一眼就能看透其本质、洞悉其规律,只能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破疑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出错、失败在所难免。
真正的勇士不惧怕失败、敢于承认失败,因为他们懂得失败的价值,就是激励另辟蹊径,打起精神重新来,总结经验继续干。事实上,无论是谁,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准备经历失败、不怕失败、抗击失败。认输但又不服输,承认失败但又不甘心失败,重整行装再出发,才能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创新如同跑马拉松,非意志坚定者不能到达终点。有的人看到成功者硕果累累,就以为他们是天才,或是机遇好,似乎没费什么力气,没有经过多少失败,就取得了成功。但创新的翘楚、创业的精英在其一举成名之前,其实也都是常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多了一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多了一股韧劲、闯劲,才从平凡中脱颖而出。
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经历了190多次失败。在科学界,这不算是罕有的特例。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遇挫不馁,愈挫弥坚?从根本上说,正是对科技创新的执著追求,正是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志。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旭华、黄大年等优秀科学家,他们的科学之路无不证明:目标愈崇高,愈能激扬奋斗精神;创新愈艰辛,愈能彰显英雄本色。于他们而言,没有迈不过去的沟坎,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这种精神就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事业的执著,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长了这种“精神”,在创新的征途中,就能胜不骄、败不馁,愈战愈勇,愈挫愈奋,以九死而无悔的追求,采撷成功的果实,书写灿烂的人生。(向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