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汶川10年,重归正常生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胡印斌
2018-05-11 14:05:30 
分享:

2018年5月1日,8个孩子站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前,拍下了一张合影。

  据新华社5月10日消息,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前夕,一群叫“震生”的孩子,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拍下10岁合影。

  10年过去,“地震一代”已经渐渐长大,他们可能没有天崩地裂时的现场记忆,但在之后的岁月中,灾难留在地理地貌以及人心中的深深刻痕,注定会带给他们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

  这样的童年是无法选择的。这些名叫“震生”的孩子们,不仅从一生下来就承载着沉甸甸的人生重负,也将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背负着地震的宏大背景。他们也是地震的亲历者,而与其他幸存者不同的是,他们见到的更多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通过这些孩子澄澈的眸子,他们看到,家乡从一个个建筑废墟的坟场,变成白墙青瓦、整饬有序的城镇与村落;山色依旧青青,河流依旧流淌,而他们入学时的校园,早已书声琅琅,设施完备。他们确实曾见过震后的满目疮痍,他们也确实听闻过幸存者的哀哀哭泣,然而,及至他们记事起,一切都不一样了。一个新的汶川、新的北川、新的都江堰,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以及外部社会共同瞩目的“诗与远方”。

  震后仅仅3年,3000多所学校竣工,2000多万群众重返家园,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00多万亩,修通城乡道路万余公里。5月7日,四川省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10年来,地震灾区着力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认真落实《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灾区经济发展振兴成就显著,各项经济指标都是地震前的3倍以上。

  汶川等地的巨变,充分验证了制度性赈灾产生的强大凝聚力。灾后的头七,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明确设立“全国哀悼日”。因为灾难,我们守望相助,顽强自救,擦干眼泪,编织生活,而在源源不断送来的物资之外,国家层面的积极反应,也从精神层面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所有各种力量,最终汇聚成一种合力,帮助每一个个体渡过悲伤的海,把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

  这些从外到内的变化,孩子们是看得到的,有些可能能理解,有些一时还理解不了,但无论如何,他们一出生就经历了如此强力的震撼,注定将收获丰盈的人生。

  地震过去了,我们还在,我们还在一起,我们还将一直在一起。恢复依旧琐碎的生活,重归可能平淡的人生。而惟有经历了大劫难的人,才会深深感受到,正常生活的活泼、可爱。

  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前夕,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唐山抗震副总指挥的迟浩田将军接受媒体访问时动情地说,唐山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是无私无畏的人民,是顽强不屈的人民,是能忍受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困难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有了这样的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将无敌于天下。

  同样,四川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顽强不屈的人民”,10年来,他们已经走出灾难,重归正常生活,正昂首阔步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脱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改革动力的新征程。(胡印斌)

关键词:震生,汶川10年,地震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