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渭南市区数家汽车4S店给华商报反映,4月初陆续接到渭南市道路运输管理处的通知,从4月1日起至9月30日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6时禁一切修理作业。企业质疑:禁止一切修理不合理,不合实际情况,一般性维修如换轮胎、换零部件等,并不会产生废物废气,如此规定对企业经营影响极大。(4月25日《华商报》)
任何不切实际的一刀切措施,都难掩“病态”面目,像换轮胎、换零部件等一般性维修,并不会产生废物废气,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对此,相信当地道路运管部门一定比普遍民众更清楚。之所以要出此规定,或许是因为其考虑到这样最便于执法管理:“禁止一切汽修作业”,就等于让企业关门,企业“关门”,管理“大吉”,岂不省事又好看?而如果允许换轮胎、换零部件,企业则可能会进行其它产生污染物的作业,天天盯着汽修企业,岂不太累?
果如此,那么这种方便管理,无疑是以麻烦群众为条件的。比如,有市民的车轮胎就在那个时间段坏了,而知道附近就有汽修店,但只能呆等,不能换胎。就算有备胎可自己换,那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
运输管理处,属于行政法规授权的执法机构,代表政府对行政相对人行使执法权,其所发文件代表政府。因此,出台任何一份规范性文件,必须依循法律法规,必须切合当地实际。而做到这一点,在出台前,就要经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体检”,广纳群众意见和建议。切不可草率行事。
渭南禁止一切汽修作业,被指“不合理”,引发舆论关注。民众的疑惑或在于,此前一些“带病”的文件已经害人不浅,在各级政府清理“带病文件”,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当下,一份“带病”的文件,为何仍能轻易出台,不由商量地让人执行?
这让人想起了11年前,同样发生在渭南的一件事:2007年6月,为应对创建卫生城市检查,当地相关部门发文关闭了全市所有小吃店,而检查团一走,小吃店便恢复了营业。这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的做法,让店主和消费者怨声载道,政府形象也因此受损。
那一次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渭南这一次再因管理的简单粗暴而再陷舆论漩涡,用“伤疤未好就忘疼”并不为过,“禁止一切汽修作业”与“关闭全市小吃店”何其相似?
铁腕治霾没问题,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政府严苛一些,也无可厚非。盯住那些“污染大户”才是重中之重。而对于涉及到百姓修车等日常生活所需,则应慎重设限;用力过猛,只能事与愿违,与治污初衷南辕北辙。
渭南禁止一切汽修作业,使当地红头文件再次“带病”,表面看,是工作不细,考虑不周,但在根子上,则是某些基层管理者行政思维有恙。诸多被媒体曝光的政府规定“一刀切”,都似曾相识,成因也大致相同。它告诉我们:“带病文件”易除,然而“带病”的行政思维,改变起来,实非易事。(印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