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乃成乃安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李春雷
2018-04-13 09:54:42 
分享:

成安匡教寺二祖说法台。

1964年的二祖寺二祖塔。

成安抗日纪念碑。

在成安县古商城铸造的赵国钱币。

大小戴故里碑。

  1984年春天,我在成安县城读高中。

  那时的我,懵懂且粗心。一个周末,回到距离县城6公里的农村老家。第二天午后,约两点钟左右,我与小伙伴们玩耍正酣,猛然想起下午三点还有一场考试。必须马上回去,却又没有自己的自行车。别无选择,只有跑步。情急之中,我没有选择大路,而是踩着麦田,直冲着学校方向跑去。

  初春二月,小麦正在返青。脚下的麦田,一望无际,平展如毯。我飞奔着,熏风掠过耳轮,呼呼直响。奇怪的是,原本以为的平坦,脚掌的感觉却是起起伏伏,仿佛在翻越一道道沙丘。

  突然想到,本县的旧名——斥丘。

  蚩尤虽战败,后世却多视之为悲情英雄,奉为“战神”。蚩尤遗冢,虽然早已被河流淹没,但他尚武善战的不屈精神,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三皇五帝,虽多是神话传说,却是中华民族走出混沌的真实历程,是本能的模糊记忆。这些口耳相传的记忆碎片,发酵和凝固成了中华文明的图腾、文字以及文化的框架、风格等等。大抵可以说,直到禹时代,民族的胚胎才初步成形。

  禹之前的先民,多是黄河的奴隶,或俎上鱼肉。彼时的华北平原,还是一块动态且松软的土地,好似一块毛毛糙糙的砧板。而黄河和一众河流,又像一把把锋利的屠刀,从南到北,来回挥舞,切割土地,也切割着我们的先民。我们可怜的先民,在无力抗拒的天灾面前,战战兢兢,流浪迁徙,朝不保夕。而黄帝、炎帝和蚩尤,无疑是那个漫长岁月里最大的三个部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流浪讨生,却又血腥兼并。首先是蚩尤和炎帝两个部落在中原一带交手。炎帝落败,向北投靠黄帝。蚩尤不依不饶,继续追击。炎、黄被迫联手。蚩尤最终战败被杀。黄帝部落一统中原,遂为华夏正统。

  关于蚩尤葬身地,有两种记载。一说在涿鹿,黄帝和炎帝将蚩尤重重包围,生擒活捉,当地处死;另一说法是,蚩尤战败,向南退去,直到冀州,才被炎黄围而斩之。《逸周书·尝麦解》曰:“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中冀,即中原冀州。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即今河北、山西南部。成安地域,正在其间。北宋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之《成安县》一节记载:“蚩尤冢在邑界。”明言蚩尤葬于今成安县境。

  神话传说中,蚩尤被杀时,鲜血将天空映成红彤彤的颜色。又传说,蚩尤之血将附近土丘染成赤色。总之,蚩尤虽战败,后世却多视之为悲情英雄,奉为“战神”。蚩尤遗冢,虽然早已被河流淹没,但他尚武善战的不屈精神,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西汉初年,置郡县,此地正式定名斥丘。古时“赤”通“斥”,且“蚩”音“斥”。《水经注》曰:“城南有赤丘,因以名县。”当然,关于斥丘之名,还有另一种解释,来自北魏阚骃:“地多斥卤,故曰斥丘。”即此地多盐碱和沙丘之意。但我更愿意相信前者,因为它寓含着一种基因,一种血脉,一种精神……

  春秋时期,这里便出现了全国最早的城邑之一乾侯。关于这座城邑,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

  其实,成安县还有一个旧名:乾侯。

  大禹治水后,华北平原趋于安静。此地距离商都安阳不足百里,为京畿之地,又处于黄河和漳河岸边,气候适宜,土地肥美,遂成为稳定的农业种植区。春秋时期,这里便出现了全国最早的城邑之一乾侯。关于这座城邑,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左传》中,关于乾侯的记载多与鲁昭公有关。这位鲁昭公,正是孔子的“恩公”。

  孔子“年十五而有志于学”,十九岁时得到国君鲁昭公礼遇。这一年,孔子得子,鲁昭公专门送鲤鱼祝贺。于是,孔子为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随后,鲁昭公又资助孔子“适周问礼”。正是此行,孔子拜访老子,学通周礼。孔子自周返鲁,弟子越来越多,名气愈来愈大。但鲁昭公同时也是一个昏聩之人,多有轻薄之举,终因斗鸡引起内乱,被迫出国避难。《春秋》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春,“公如晋,次于乾侯”。此后,便长期滞留,达四年之久。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客死乾侯,终年51岁。

  那时的乾侯,应是夹在晋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座特殊城邑,也许,曾是一个诸侯国吧。

  侯,是周天子分封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这在周礼方兴的春秋中早期,绝无非分僭越。但分明,鲁昭公客居时,此地已经衰落。乾侯,谁为乾侯,何时分封,始祖是谁……关于这一切,《春秋》《左传》等史书均不着一字。

  这让我忽然想起了曾侯乙。

  1978年,湖北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是何人?曾国的国君。但无论是曾国,还是曾侯乙其人,史籍中竟然全无记载。后来,历史学家们反复推测,才基本确定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乃一国两名。这种解释,不知是否牵强。由此推想,关于乾侯,在我的故乡下面,或许也埋藏着一个巨大惊奇呢。

  公元前494年,齐景公和卫灵公相约来到乾侯。在此之前,晋国上卿赵简子率军攻卫,卫国被迫进贡500户人家以求和。赵简子欲将其暂时安置在本族赵午的封地邯郸,被赵午拒绝,赵简子一怒将其杀死。赵午之子赵稷在邯郸树起反旗。赵简子闻讯,调集军队平叛。晋国六卿中有三家支持赵简子,另外两家同情赵稷。此事牵动齐、鲁、郑、卫等诸侯国。他们都想趁机削弱晋国。齐、卫两国国君约会乾侯,目的就是商议联合出兵。但是,联军最终未能阻止赵简子的攻势。公元前491年冬,邯郸最终被攻克。这片土地,从此成为赵简子的世袭领地。赵简子在乾侯附近建起一座高台,名洪波台,作为观兵操练、歌舞宴会的场所。

  《史记》和《韩诗外传》载:赵简子手下有一位叫周舍的直臣,专门记录赵简子过错,并直言不讳地提醒改正。后来,周舍不幸病逝。一次赵简子与诸人宴饮于洪波台,酒兴正浓时却哭泣起来。赵简子说:“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昔纣昏昏而亡,武王谔谔而昌。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一千只羊皮,抵不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众人唯唯诺诺,比不上一个人的直言相谏。过去纣王昏庸拒谏导致灭亡,武王善于纳谏得以兴旺。自从周舍死后,我再也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一狐之腋”的来历。赵简子闻过则喜,励精图治。赵氏遂日渐兴旺,直至建国。

  洪波台,位于成安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何横城村一带。唐代时,诗人李白曾慕名而来,慷慨赋诗《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观兵洪波台,依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三字经》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戴氏叔侄,功德无量。

  汉宣帝时,本地诞生两位著名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史称大小戴。戴德官至信都王太傅,戴圣曾任九江太守。显然,他们的历史地位无关政治,只因文化。文明首先是礼仪。自尧舜禹,至夏商周,中华文明逐渐发育,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孔子等儒家学者著述颇多。秦始皇“焚书坑儒”,将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籍销毁殆尽。刘邦建汉后,儒学恢复,但记载、阐述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文章和著作已无可寻觅。于是,戴德广泛收集孔子弟子等所记有关礼仪文章,删减为八十五篇,史称《大戴礼记》。戴圣也效仿叔叔,辑成《礼记》四十九篇,后世称之《小戴礼记》。西汉学者郑玄对《小戴礼记》进行注释、解读,遂使之广泛流传,逐渐成为儒家五种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今天看到的《四书五经》是什么?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礼记》就是《小戴礼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大学》和《中庸》便是整体从《小戴礼记》中抽取而来。

  《三字经》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戴氏叔侄,功德无量。戴德裔孙、唐高宗时右仆射戴至德(后任宰相)曰:“臣承汉信都太傅德之后,世居魏郡斥丘。”《新唐书》据此记载,戴德“世居魏郡斥丘”。明万历《成安县志》记载,二戴“斥丘乡义村”人。乡义村,即现在成安县北乡义村。

  成安闻名的另一个缘由,是佛教。它被誉为“中国禅都”,中国禅宗大师慧可,在此。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纷纷加入其中,逐渐深入社会各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共同汇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

  成安闻名的另一个缘由,是佛教。它被誉为“中国禅都”,中国禅宗大师慧可,在此。

  慧可(487-593年),俗姓姬,名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他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山洛阳一带游化,即拜他为师,得衣钵真传。后四处弘法,期间多次来成安。谈到慧可,便令人想到“断臂求法”的故事。虽然其真实性值得研究,但后来禅学正宗典籍多有记载,从而使其成为禅家经典。慧可,遂被尊称为佛教禅宗二祖。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慧可再度来到成安讲经传法。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筑说法台。因老幼听者甚众,惹恼法师辨和,便到县衙诽谤慧可散布异端邪说。知县翟仲侃听信诬告,对慧可施以刑罚,迫害致死。信徒将其尸骨就近安葬。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仰慕慧可大德,钦命在其埋葬地修寺建塔。二祖舍利,奉为神圣,慎用陶罐珍存。北宋初年,重修二祖灵骨塔,将舍利移入银棺。慧可及其继承者,将印度佛法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佛教中国化,逐渐成为适合中国士大夫与百姓心理的中国佛教。匡教寺和二祖寺,均为禅宗祖庭、佛教圣地,多少年来,香火旺盛。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说:“二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是印度人,慧可大师才是中国禅宗第一人。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今天的发展。”2012年9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专程前来拜谒,并亲笔题写“中国禅都”,以示尊崇。

  关于二祖舍利,还有一个真实故事。1966年3月,邢台大地震,二祖塔通体出现裂缝,塔体部分震落。那个年代,国人缺少文物意识。附近村庄建学校、垒牲口棚,缺少建筑材料,便决定拆塔取砖,“废物”利用。刨除塔基时,发现一个石椁。石椁内盛有水银,托浮着一具约一尺半长、一尺高、七八寸宽的银棺。银棺四周雕饰精美的荷花图案,下有两圈银线穿连的珍珠环带,晶莹剔透,耀人眼目。银棺左右刻有文字,一侧为“二祖院主僧惠金”,一侧为银匠的名字。打开银棺,内置一椭圆形瓷盒。小心翼翼地启开瓷盒,里面是一些米粒形和块状的灰白色硬物。突然,二祖寺老僧果亮惊叫:“这是二祖的真身舍利啊!”

  至今,这件国宝,仍然存放在河北博物院。

  回顾成安历史,最令人震撼的当属发生在近现代的“成安保卫战”和“成安惨案”。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斥丘县更名成安县。缘何更名?典籍无存。可能与秦末反秦将领陈余有关。陈余号成安君,曾在成安一带征战。但更大的可能,当与吉祥之意有关:成功,成名;安全,安宁。这之后,成安大地上继续生长出诸多闪耀历史的故事:北宋名相寇准曾任成安县令;明代成安名士冷于冰勇斗严嵩,成为古典名著《绿野仙踪》的主人公;1937年,这里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成安保卫战”和“成安惨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成安县以农业闻名。自春秋时期积累的种植传统,使这里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农业种植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期,位于洪波台下的何横城村,探索实践科学种田,创造了“棉麦间作”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亩均产量。

  但是,回顾成安历史,最令人震撼的当属发生在近现代的“成安保卫战”和“成安惨案”。

  自古以来,成安县城体量偏小,周长只有1.5公里。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城墙已毁,墙基尚存。墙基的内侧,有两个深幽且荒废的坑塘,长满了茂密的芦苇。经常有人偷偷告诉我,这芦苇之所以茂盛,另有奥秘。因为40多年前,这里曾经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我惊愕万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疯狂南侵。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纷纷沦陷。10月23日深夜子时,日军第八师团500多名官兵,逼近成安。这伙骄横的东洋武夫,做梦也没有想到,小小成安县城,竟然成为他们的绝命之地。小城的守护者是国民党县政府的保安民团及杂牌军一个营,还有千余名被共产党宣传发动的热血青年。他们同仇敌忾,誓与小城共存亡。当日军先头部队偷偷摸近城墙、勘察地形时,埋伏的轻重机枪和步枪突然开火。而为日军提供弹药支援的后续部队,同时被城外的地方民团伏击。趁城下日军子弹耗尽之机,城内的保安民团、官兵、剃头匠、泥瓦匠、铁匠、木匠、厨师和店员,还有外围的民团武装,纷纷冲向日军,白刃格斗。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惨烈之状,惊泣神鬼。

  次日早晨8时左右,战斗结束,毙敌400多人。日军在成安遭到空前重创之后,当夜便调集重兵,配以数门重炮,围攻成安。可怜成安,一夜之间变成一座血城。城破之后,日军开始屠城。

  呜呼成安,哀哉成安。仅有五千余人的小城,除少数逃难者之外,几乎全部被杀,包括外来商人和周边村庄在内的遇害者达5718人。这个数字,居华北各惨案之首。“成安保卫战”和“成安惨案”,留下了抗战史上壮烈、悲惨的一页。

  我学生时代的成安,仍是一个平静的小城。几条街道,一眼望穿。下雨了,路上挤满白白胖胖的水泡,呼喊着,嬉闹着,熙熙攘攘地向东流去。裸着红红的双脚,踩着凉凉的流水,在小街上漫游。悄悄地幻想,顺着这些水流,便可抵达大海呢。雨后的黄昏,往西看,是百里之外的太行山。淡淡浓浓的影子,若隐若现,似乎蹁跹着纷繁的神仙。忽然,感觉自己的县城,就是世界的中心了。

  一晃三十余年。虽然置身外地,却时时在谛听着故乡消息。我知道,古圣先贤,传统文化,早已化为故乡的洪荒之力。如今的成安大地,正在全面发酵,在强化农业的同时,又阔步向工业县迈进,已经建起一个包括两个工业园在内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邯郸市东部平原发展较快的县域。

  眼下,在匡教寺的旁边,一座现代化的县城新区正在悄然崛起。

  成安,成安,成功又安全,成功又安宁。

  现在的成安人,不正是生活在先民的梦想之中吗?(李春雷)

  (本版图片均由常运锋、韩宝河提供)

关键词:成安,农业,工业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