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远离“恐惧”的救助才有人文热度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0 09:1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某报记者扮聋哑人,暗访长沙救助站。起初拨打10次救助电话未打通,后在警察帮助下成行。不料一到那儿,就被死缚手脚和围殴,呼吸困难,直到签了“自愿放弃救助”才得以离开。记者还看到,有老者遭五花大绑,自称被打并求救。

  寒冬时节,流浪者被冻死的阴霾,爬上人们心头。在痛惜生命消逝时,一个疑惑也在人们心中萦绕:许多流浪者为何宁可拾荒度日、露宿街头,也不愿去救助站?按理说,救助站至少可容身避寒,也剥离“被冻死”的风险。没想到,记者“惊魂”般的暗访,揭开了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打开一道窥探的窗口:原来,救助站未必温情充溢,也可能满是不堪。

  厉声喝问、捆绑围殴……“非人”虐待,让人冰冷彻骨。这冲破了人伦底线,更亵渎了“救助”二字。不说关怀备至,就连起码尊重都没。本该以救济为旨归,却充斥暴戾氛围!这颠覆着我们的想象,也引人愤慨:当救助站成“人性洼地”,迎候流浪者的不是救助,而是暴力,惶恐和逃离,只能是他们的上选。遗憾的是,在涉事救助站,工作人员摒弃基本职责。由此,记者的“恐怖救助”之旅,将其钉在了耻辱柱上。

  可以说,包括某些残疾人在内的流浪人群,处在社会底层,生存步履维艰。他们积弱,但这不是蔑视和虐待他们的理由,而应是拾掇关怀的“现实由头”——能否善待弱者,度量着社会文明的厚度,也检测着个体的良知坚守。当流浪者要承受凛冽风霜,要领受外界白眼,到了救助站,还遭拳脚并施,寒流怎能不淌过他们心口?或许,“恐怖救助”并不具有典型性……可即便是个案,它也应激起责任省思。给流浪者一个避寒所,以对等尊重和权利补位,抚慰他们的尊严“疮口”,当是对责任空格的填补。人民日报微博曝,长沙市民政局对救助站乱象已展开调查,并表态将严厉追责。为恶者终将埋单,只不过,个案性纾解并非终点。我们所要做的,显然还有很多。(相关报道见1月9日《三湘都市报》)(佘宗明)

关键词:流浪者,冻死,救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