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黄灯”新规符合科学规律吗?
这两天微博上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吐槽“闯黄灯”新规(闯黄灯也要被罚款扣分)。可以说,很少有一条交规在实施后遭遇过这么大的质疑声和反对声,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并非因为其严苛——比这严厉的法规多多了,交规关系人的生命安全,理应严苛,民众支持严苛——而是因为它反科学的严苛,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可能造成更大的问题。(1月3日《中国青年报》) 这两天网络微博上的确很热闹。由于“闯黄灯”新规的实施,短短几天内,各地网友吐槽因闯黄灯被扣分或因黄灯紧急刹车而遭遇险情、被追尾的大有人在。如今众多有车一族谈黄灯色变、看见黄灯就闹心。 一条新规的推行如果符合科学规律、顺应国情民意,哪怕其执行过程中难度再大,舆论和民众的反应想必也不至于如此激烈。例如此次新交规中针对车内拨打电话、不系安全带、行驶中抽烟、遮挡车牌等影响交通安全的陋习加大处罚力度,就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赞同。毕竟绝大部分的民众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严格的交规有利于民众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最关键的是它也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他人侵害。 自新交规宣布以来的4个多月里,单单关于“闯黄灯扣6分”这条新规所获的疑惑和争议颇多。然而有关部门对此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本月实施后矛盾和隐患频发,质疑声一片,相关部门出来做的所谓“权威”解释似乎也无济于事。例如深圳方面干脆就暂不执行“闯黄灯”新规,原因是“相关条件不成熟”和“需制定严格的查处程序和科学的处罚标准”。如果再算上从“新华视点”称“闯黄灯”新交规“违背牛顿第一定律而制定的这条规定实在不合理,郑重呼吁修订”;昨天“新华微评”又指新交规“不仅技术上难以做到,且明显违法”;再到今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刊文“以尊重科学名义建议缓行黄灯新规”。 一条新交规的出台为何会引发各路媒体及民众如此的不满和质疑且无法全面落实开展?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何在?究其原因,就在于有关部门在制订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时,存在违背科学规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且在前期缺乏相关调研和充分吸取民意,有用制度本身去为自己所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松绑的嫌疑。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并被写入党章,有关部门似乎应该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认真反思在某些制度措施制订出台前后,是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这一主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根据舆情民意暂缓执行颇受争议的“闯黄灯”新规?还是继续一意孤行?本故事未完待续。 |
关键词:闯黄灯,新规,科学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