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到来,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备受关注。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消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我国消费需求正在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跃升,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大家不再只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质量,更加注重品牌和美誉度。随着公众需求愈发多元且水涨船高,消费的体验感能否同步优化、消费者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直接关系个体消费意愿,也关乎整个社会消费信心的提振和消费潜能的释放。
着眼于此,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民生问题。尤其近些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重大修订,12315服务热线深入人心,线上7天无理由退货逐步延伸到线下,消费投诉公示开始探索试点……消费环境整体向好,恶性侵权事件渐少,但某些老问题与新情况仍然值得关注。一方面,线下消费领域传统短板尚未补齐,商品品质、预付费套路、垄断加价、霸王条款等不时“暗箭伤人”。另一方面,在火热的线上平台,槽点同样“满天飞”——视频平台付费如同“套娃”、APP“用户协议”说变就变、个人隐私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凡此种种,看似并不“骇人听闻”,却同样会对消费信心与意愿造成慢性损害。
中国的消费市场是一片大海,大有大的风光,也有大的繁杂难处。除了一些普遍问题,个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诉求,同样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同时,在衣食住行等实体消费上,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环节有迹可循,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勃兴,“看不见”的环节与更为隐形的信息安全等问题都增加了监管的维度与难度。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构建精准的侵权识别机制、畅通的侵权反应机制、及时的侵权处理机制、合理的侵权赔偿机制,值得付出更多努力。
以更大视野看,消费同样是畅通经济循环、夯实经济基本盘、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引擎。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具备做好消费、扩大内需的充分条件。放眼国内,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红火的消费将促进国内大循环更为顺畅高效。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不确定性增大,扩大内需正是以自身稳定性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针对突出消费痛点发力,在一个个典型案例中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充分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消费者权益保护只有进行时。需要看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生长。而14亿多人口规模的庞大消费者体量,也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种种行业乱象、侵权行为背后,往往是市场“无形之手”出现了失灵,也就更加呼唤“有形之手”积极作为。从救济消费者个案损失到提升消费者整体获得感,从筑牢安全底线到抬升质量高线,从保障消费者物质利益到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和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构筑强而有效的监管堤坝,为消费者权益筑牢“防火墙”,才能让每一次消费行为更托底、更放心。
一年365天,每一天都应是“3·15”,每一次消费体验都值得密切关注。找准市场环境中影响消费信心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好人们在消费中的痛点堵点,让人们更加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中国经济就能始终激荡着生机满满的“一池春水”。(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