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仍在工作的“银发就业者”不在少数。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29日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达27.3%。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银发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不再形成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仅需支付报酬,双方不涉及社会保险等。这使得“银发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处于空白地带。(见5月16日《法治日报》)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银发就业者”逐渐增多。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即使超过退休年龄,仍有条件和能力继续工作,特别是在管理经验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成许多老人的正常追求,他们想发挥余热,继续享受劳动的乐趣。
201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10.2%的老年人还在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城镇老年人中有9.7%仍在工作,农村老年人中有10.6%仍在工作。某种角度上说,这是经济社会进步,老百姓生活向好,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一个体现。让更多愿意走出家庭的老年人有一份适宜的工作,也是一种多赢。一些老年人能继续工作,也说明用工方存在这种用人需求。
应该明确的是,“银发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基本尊重。他们虽然退休,但既然参加劳务工作,就依然享有节假日公休、获得报酬等权益,也会面临一些因工作受到伤害的情况。依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银发就业者”与用工单位属于劳务关系,归入民法调整范畴。一旦双方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或者相关合同内容语焉不详,那么“银发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就可能处于真空地带。现实中,一些“银发就业者”在工作期间遭遇意外,无法享受工伤保险,或被拖欠劳动报酬等情况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银发就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眼下,针对“银发就业者”在工作期间受伤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等工作。从长远看,老龄人口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将转化为继续工作的劳动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应有这个紧迫性,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方案和举措,避免久拖不决。(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