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4月3日报道,随着少儿图书行业快速发展,“童书角”成了不少书店的热门区域。然而,在童书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的同时,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的童书确是经典,但显得滞后于时代;有的虽是“新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含有恐怖内容或“封建糟粕”片段的童书也仍在销售。对许多家长来说,虽然选择范围越来越大,但要“淘”到几本内容亮眼、孩子爱读的童书并不容易。
童书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并不是第一次引起关注。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某童书因包含成人“黑色幽默”的内容,被不少家人认为很可能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困扰。此外,一些童书中赫然出现的血腥、暴力相关内容也让家长防不胜防,屡屡感叹——开卷有益怎么成了“开卷有毒”?
随着阅读习惯从小培养的理念深入家庭和社会,童书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少儿图书市场规模已达234.59亿元。面对可观的市场红利,加上童书篇幅少、内容浅显,但销售单价并不低,不少出版社纷纷涌入这一赛道,其中不乏一些本不专注这一领域的浑水摸鱼者。
对这些出版机构而言,出版速度重要性高于出版质量,抢占市场份额优先于策划和内容创作。而与庞大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专业童书的作者、编辑人才本就不足,而少数人对流量和利润的畸形争夺又让市场氛围变得浮躁功利——真正沉下心打磨作品的作者和出版社缺乏良好的创作环境,付出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童书注水情况突出。
加强童书出版管理,并非无规可依。《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早在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等5部门就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然而多年后的现在,童书粗制滥造现象依然存在,这无疑是在提醒相关部门,必须优化治理手段,升级监管措施。
其实,无论吃穿住行但凡涉及儿童群体,国家对相关行业产业往往会制定一些特殊要求和规定。比如,我国对婴幼儿服装、玩具、零食等都出台了专门的安全标准。对于可能影响孩子三观及身心健康、未来成长的童书,有关部门其实也应借鉴相关做法,划一些“红线”和硬杠杠。
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少年儿童读物分级管理,过滤不健康信息,也有专家表示应对童书不应涉及的内容作出更细致的规定,或是成立专业委员会,加强对儿童读物出版前的把关。对于屡屡触碰“红线”的出版机构,则要依法依规进行查处,逐渐将劣币驱逐出市场。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相关部门给予真正优秀的少儿读物作者和专业的童书出版社更多的鼓励和奖励。比如,设置由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投票的奖项,让受众评判童书的质量;加大对优秀者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尽力扭转以流量为准的市场导向,等等。
少年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对这一群体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保护都应格外用心。童书虽小,却可能为众多孩子的人生铺下最初的底色。因此,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社,对每一本童书的诞生都应该有敬畏之心,这不仅是对孩子们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更是对一个国家的未来负责。(罗筱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