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五起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包括App侵犯儿童个人信息权益、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行政、民事公益诉讼案,涵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未成年人的利益与其他相关因素交织甚至发生冲突,而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时,坚持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作为首要考量。
比如,引发舆论关注的App侵犯儿童个人信息权益案例,就很能彰显检察机关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和优先保护。
据悉,北京某公司开发运营的一款知名短视频应用类软件某App在未征得儿童监护人明示同意的情况下,允许儿童注册账号,并收集、存储儿童网络账户、位置、联系方式,以及儿童面部识别特征、声音识别特征等个人敏感信息,并运用后台算法,向具有浏览儿童内容视频喜好的用户直接推送含有儿童个人信息的短视频。导致信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对多名儿童造成了伤害。
App越界收集个人信息、侵犯用户隐私是一个老问题。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万人调查报告”显示:有49.6%的受访者曾遇到过收集用户信息现象。当用户被迫提供个人信息后,个人信息被泄露、被非法利用就埋下了隐患。
此次涉案App竟然连孩子也不放过,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该App未对儿童账号采取区分管理措施,默认用户点击“关注”后即可与儿童账号私信联系,并能获取其地理位置、面部特征等个人信息,为了流量连底线都不要了,令人出离愤怒。
鉴于App侵权行为与实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该App的行为致使众多儿童个人信息权益被侵犯,相关信息面临被泄露、违法使用的风险,给儿童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通过对网络运营者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使其承担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实现对公共利益的有效救济;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充分履行监管职责,实现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最终,该公司进行整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事情固然已经暂告一段落,但这起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的儿童猥亵案件,仍然值得进一步深思。平台要汲取教训,压实主体责任,相关部门也要用更精细制度给App收集个人信息和算法推送戴上紧箍咒。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五起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也给各级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从维护未成年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考虑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健康发展需要,选择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方案和措施,体现了法律的精细精准和司法的温度。(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