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马青
短视频时代,眼见也未必为实。为了吸引流量,一些视频发布者故意编造耸人听闻或境遇凄惨的故事拍成短视频,打着所谓真实见闻的旗号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甚至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钱财。比如,身世凄惨、上不起学的凉山小姑娘阿佳让很多网友慷慨解囊,购买视频链接里的所谓自产苹果,然而在网友爆料、公安部门调查后,一个用欺骗、暴力等手段拍摄虚假视频的团队被揪了出来。
“韩文团队”的策划人“韩文”的真实姓名是赵宏进,2020年雇摄像师组来到凉山以制作短视频为生。真实的阿佳并不是无依无靠无学上的孩子,只是被他们忽悠来参与表演的,哭不出来就滴眼药水。
视频截图。
虚假信息是互联网传播中的病毒,它在不同媒介的加持下,显现出了不同的症状和中毒程度。比较轻一点的,是那种跟风蹭热点的标题党,现在看来,这只能算是“疾在腠理”,也容易辨别,它无非是骗点击量。然而,在短视频时代,手法升级换代了,蹭热点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真假难辨。有些依附于真实事件,有些则是从头到脚全靠编。某平台上的视频号先后发布了五六十条视频让人看了潸然泪下的故事,很短时间内就吸粉超过200万人,然后,视频号主人就以伸张正义、资助孩子为名直播卖珠宝,珠宝是塑料的,卖惨故事是虚构的。
视频造假者的目标非常明确,首先是吸粉,然后是吸金,不管是什么套路,都离不开这两点。而危害自不必说,对个体受害者来说,损失的是有形的钱财,而对整个社会来说,损失的则是无形的信任成本。有多少真正求助的人把信息发到网上后,要么因为不会讲故事而得不到关注和帮助,要么则是遭遇质疑和网暴。曾有癌症患者因为晒了吃喝不符合网友对病人的幻想而被骂,即使晒出病历也无法取信于人,最后黯然离世。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滴被骗出来的眼泪,都在抬高陌生社会的信任门槛。
为什么短视频时代造假现象变得特别泛滥?传统媒体时代同样有谣言、假新闻和诈骗,但自媒体具有的个人化、多样化、草根化和情绪化的特征,同时,先天存在没有把关人的缺陷,自净能力远远跟不上传播速度,于是,谣言、诈骗、侵权、低俗、网暴等各种社会问题就找到了助力的“翅膀”。著名学者喻国明教授曾指出,你可以控制大众传媒,但你无法控制14亿人的自传播。可以说,这句话正点在了病灶上。
新媒体在飞速迭代,可到目前为止,把关和监管的制度体系却仍未跟上。就像那个卖假珠宝的视频博主被投诉后,仅仅被平台下架处理,他转移到了另一个平台改头换面又开始了卖惨卖假。记者调查发现,受害者们投诉无门,退赔无路。即使个案可以找到出路,或某些个体可能因为涉嫌诈骗伏法,但还有更多打擦边球的人寄生在造假的产业链里,当它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时,需要的就是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2019年,《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出台,明确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2020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平台要落实管建同步,对违规不良内容实现精准预警和及时阻断。这些都是对平台和制作者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法律的精准打击,让违法违规者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形成真正的震慑。
有必要提醒的是,所有人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明白,现在是一个非专业传播和专业传播、大众传播与个人传播共存、互动和互补的时代,所谓自媒体其实是平台、技术和人的合体,也就是说,我们并非只是单纯的接受者,信息是用户生成的,也是用户引导的。当虚假成为病毒的时候,我们也有必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了“瘾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