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高谭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柠条、花棒绿意盎然,牢牢拴住脚底黄沙;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舍饲圈养,富民产业既治沙又治穷;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变矮变小,或彻底消失……这是金秋时节记者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采访时,看到的情景。(9月27日《人民日报》)
这是9月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曾几何时,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中国防沙治沙实践及其取得的卓越成效,有力提升了14亿中国人民的生态福祉,给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经验、贡献了力量。
防沙治沙中国行动树立标杆。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作为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政府从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多层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全球荒漠化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增幅扩张,超过25%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与退化,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长年饱受沙害之苦,而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从2004年以来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实现了从昔日“沙进人退”到如今“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这一了不起的成绩无疑凝结着中国政府和人民非凡的防沙治沙智慧和汗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中国对沙漠的治理,成为全球楷模”。
9月18日,工作人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育苗基地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防沙治沙中国成就造福人民。中国沙地沙漠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创造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的世界生态奇迹,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坚持不懈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战果,更是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国坚持治沙与治穷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加工、沙漠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近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生态脱贫、生态致富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生动诠释。
防沙治沙中国经验惠及世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赞赏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治沙模式,为世界医治“地球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沙漠治理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框架下,与有关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专题研究,促进互学互鉴,为全球治沙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防治沙漠化经验和成果全球共享,中国推动全球治沙的努力和行动有力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不仅造福14亿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