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各地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教育部日前发布公告,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警惕招生骗局、陷阱,以免上当受骗。教育部表示,2020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共3005所均已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或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中的“高校名单”栏目进行查询核实。
这一提醒应该说来得正是时候。就在这几天,媒体报道,高考前后,多地招生办、考试院微信公众号被山寨、仿冒,仅广西、山东、河南三地被仿冒的就有近百个,其中不乏微信认证的公众号。
前些年各式“野鸡大学”招摇过市的现象引发关注,教育部门也连续多年曝光“野鸡大学”名单。不成想,现在居然出现了招生办、考试院被山寨、仿冒的现象。这在提醒家长、考生提高防骗意识的同时,无疑也为相关治理和服务敲响了警钟。
高考前后突然冒出的山寨招生办、考试院公众号,这绝不是什么恶作剧,而是有着明确的利益动机。如记者添加部分李鬼账号,对方立即就给发来出国留学之类的招生广告。不管是为了引流、推广还是非法牟利,这种假冒官方招生机构的公众号都涉嫌诈骗,必须露头就打。
更令人心惊的是,如是山寨行为背后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产业链。如调查显示,在网购平台输入“公众号”的关键字,便出现大量的电商信息,其中一些店铺公然打出高仿的醒目广告,吸引客源。有卖家更是直接承诺,“可以抄任何的公众号,您觉得哪个好都可以给他弄放下来”,另外还可以“租”现成的号,“一年5000”。
如此明目张胆、明码标价的高仿官方网站、公众号的黑色产业链,除了源自利益的诱惑,恐怕也与相关平台的监管疏漏有直接关系。如记者搜索到的认证信息为某个省级招生考试的公众号,其注册信息居然是一家教育文化传播企业,还有的官方认证账号,注册主体甚至是个人。按说,如此大的bug在认证环节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予以避免的。那么,这背后到底纯粹只是认证程序的漏洞,还是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相关平台理应及时开展排查,有针对性补漏,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从野鸡大学到山寨招生机构,说到底都是高考“诈骗”现象的变种。针对这一新的趋势,相关被山寨的招生部门也应该多一点“维权”意识和服务精神。比如,在接到相关举报后就应该主动向相关平台反馈,予以及时纠偏,这比个人向平台举报的效果相信要好得多;其次,招生机构也有必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自己的官方账号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给山寨账号提供可乘之机。说到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接收信息和寻求服务的主要入口,招生部门也应该跟上这种需求变化,主动做好相应的服务供给,最大限度压缩诈骗的空间。
置于整个互联网黑产下来审视,山寨招生机构账号现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面对这种在短期内很难彻底净化的网络环境,唯有每个利益相关主体做好“分内事”,方能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如首先在治理上,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平台,都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黑产治理的投入力度,并加速完善相关治理链条;其次,像招生类机构,更应该多一点“敏感”,对于官方账号可能被山寨、冒用的现象有足够的警惕;再者,个人也应该多一点心眼,特别是在接受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信息服务时,多一点审慎意识,保持防骗意识随时在线,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