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减负”做大了补习产业,走向了减负的反面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于泽
2019-10-31 14:51:53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杨于泽(湖北)

  近日,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在社会上热传,引起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强烈关注。该文大意是政府给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本来是好事,但由于一刀切走极端,学生每天早早放学,家长反而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带着孩子补课,如果不参加课外补习,孩子将有可能成为“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即健康而缺乏上进心的学生。

  南京市教育局回应称,南京市近期正在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纠正违规考试、违规排名、超前超标教学等不规范办学行为,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更好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健康发展。

  南京市教育局还有一层意思,说教育部门好心办好事,虽然出现了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但“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所以需要改进工作。

  其实,“南京家长已疯”不是因为他们误解了教育部门好心办好事,而是良有以也。过去学校补课多、学生书包重,在考试指挥棒下,学校只教死知识,体育、艺术、实践、伦理修身等教学内容被置之脑后。其“减负”则成了为渊驱鱼,把广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逼进了私立教育培训机构,带来私立教育培训行业大发展,家长从公立学校课业“减负”那里不仅没有得到减负的好处,反而付出金钱、时间精力的巨大代价。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赞成公立学校如此“减负”,这是他们的严正立场。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部门课业“减负”并没错,关键是要达到减负的目的,必须同时管住公立学校和私立教育培训机构,不让私立教育培训机构带着学生在课业上“抢跑”。这种看法的本质,是让全中国的中小学生一起放松下来,谁也别“勤奋学习”。问题是现在私立教育培训已经成了一个巨大产业,也成为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监管有一定难度

  中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表面上是公立学校课多、作业多,真正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竞争压力大,而中国人在文化传统上向来重视教育,把读书上学当成社会阶层上升的主要通道。这是一种儒家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巨型社会,人们注定自小就竞争压力大,全社会崇尚“勤奋学习”“勤学苦练”“笨鸟先飞”,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

  主张课业“减负”,大致基于三种考虑,一是认为孩子应当“快乐地成长”,不能成为学习的囚徒;二是西方社会实行“快乐教育”,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三是让大多数孩子“不作无谓的努力”,认命、快乐地做普通人,客观上降低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其实,中国普通人文化传统上认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个社会具有上进心的表现,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富于活力的表现。由此带来社会竞争压力偏大这既是一种负面社会效果,也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西方所谓的“快乐教育”,本质是一种社会阶层分层机制,公立学校用“快乐教育”培养社会“基层群众”,私立学校则以“残酷教育”培养社会精英。中国人高度认同高考这种社会公平机制,教育是阶层上升通道,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快乐教育”,阻断中国社会最看重的阶层上升通道。

  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珍视广大人民群众教育上的“上进心”,不能搞成对这种上进心的压制。教育部门推动的课业“减负”直面两个现实:第一个现实是中国人有“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第二个现实是当前的“减负”不是减轻了广大家长的负担,而是把孩子及其家长驱向了私立教育培训机构,从金钱与时间精力两个方面大幅增加了他们的人生负担。

  至于如何“减负”,教育部门应当把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清楚,要和广大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达成社会共识,而不是闭门造车地制定和出台“减负”政策。广大家长并没有误解教育部门的好意,事实是,他们有他们的态度和主张,教育部门理应认真予以倾听。教育也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减负,补习产业,教育改革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