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
清末行走在张库大道上的商队。刘振瑛供图
张库大道。刘振瑛供图
位于张家口的张库大道起点标志
十九世纪中叶,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详尽描述了一条中国古商道,这条商道从塞外名城张家口始,至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终,民间俗称“张库大道”。后因商贸之需,向北延伸至恰克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圣彼得堡,并最终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向南经天津、上海、武汉,直至中国南方产茶区,最终形成一条以茶叶生产、运输和贸易为主的“草原茶叶之路”,又称“草原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连接中俄乃至中欧的“世纪动脉”。
一
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来往南北的邮差、官员、蒙古王公、商旅络绎不绝的背影,以及在此发生的或壮烈、或平凡、或幽怨、或欢喜的故事,为原本苍凉、孤寂的张库大道增添了无穷的人间温暖和生命气息。
张库大道在成为国际商道之前业已存在。它是以政府驿道形式现世的,始建于唐朝,至元朝,以蒙古高原为大本营的元朝统治者,尤为重视联结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驿道建设,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政府多次集中财力物力修筑北方驿道。1263年,精心修缮的大都至上都的四条驿道,都在长城脚下的边塞小镇张家口相遇,张库大道迎来繁盛的第一个高峰。至此,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来往南北的邮差、官员、蒙古王公、商旅络绎不绝的背影,以及在此发生的或壮烈、或平凡、或幽怨、或欢喜的故事,为原本苍凉、孤寂的张库大道增添了无穷的人间温暖和生命气息。
张库大道商贸价值的真正体现,应始于唐王朝在北部边境实施的茶马互市制度。这种制度源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随着茶马互市制度在历史舞台的日渐式微,为了巩固汉蒙联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置汉蒙贸易地。其后,在蒙古高原深处“初设互市在库伦”,张库大道的重要意义首次被提升至国家层面的高度。
最终使张库大道声名鹊起的是中俄贸易。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雍正五年(1727年)是张库大道由驿道华丽转身为商道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俄商合法化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为中俄正式全面开放边境贸易、张库大道全面升级为国际贸易商道开辟了道路。
据《俄罗斯对外政策档案全集》记载,十九世纪中期,中俄双方在恰克图的贸易额占俄国与亚洲贸易总额的60%,中国成为俄国在世界的最大贸易市场。即使商道突然衰落的1929年,从张家口出发到库伦、恰克图的骆驼仍有19.2万头,从恰克图、库伦至张家口的骆驼仍有18万头。从张库大道驶来的运货的牛车、骆驼以及货物的主人,每天穿梭于两城之间,在古老的蒙古高原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库大道运输的主要货物是茶叶。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购得中国武夷山茶叶,作为贵重礼物进献皇室,“喝茶”由此得以在俄国贵族阶层流行,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随后慢慢扩散至整个俄国社会。随着茶叶成为整个社会的必需品,对于不产茶的俄国来说,茶叶逐渐成为从中国进口的最为重要的货物。据史料记载,1851年,俄国经恰克图进口的茶叶占货物总进口量的93%,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形象描述了十七、十八世纪,茶叶对远东地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涅尔琴斯克边区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长或年幼都嗜饮砖茶。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饮料……不论你走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款待你。”甚至在许多人的眼里,茶叶的价值已远远超越货币的价值。“砖茶在外贝加尔边疆地区的一般居民中饮用极广,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以致往往可以当钱用。”
二
精明的晋商凭借张家口这座清朝最为重要的旱码头,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张库大道,以自身的睿智、胆略、勇气和豪气,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有声有色的中国商业大剧。
为了满足俄国特别是俄国远东地区对茶叶的巨大需求,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极具经营天赋的商人,敏锐地把握商机,从张家口纷纷南下采购茶叶。民国时期的《茶市杂咏》一书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当时北方茶商到南方购茶的情景:“首春客至,由行东至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整个过程轻松而愉悦,卖家与买家以诚相待,和谐共处,其乐融融。而后,装船通过水路,主要经鄱阳湖、长江、武汉,抵上海,再经大运河,或海路,或陆路,直抵天津,经河运至通州,再由驼运经南口、宣化,最终到达旱码头张家口,待议价、定价后,再经张库大道运往恰克图。
每年大宗茶叶批发交易期间,分散各地经营茶叶的各个商号,纷纷派遣有经验、有资历的代表赶往茶叶集散地张家口,齐聚一堂,品评茶样,拟定茶价,制定交易规则,以此为据,开茶订货。
在张库大道忙碌的主体是晋商。明末清初闻名遐迩的张家口八大晋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现存的《万全县志》对八大晋商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述:“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云龙。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后,曾承召入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张库大道不仅给予晋商物质的丰盈馈赠,同时也给予他们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从明末至民国初期,几百年间,晋商的勤奋、刻苦、精细与睿智同张库大道沿线人们的豪放、豁达、诚挚与侠义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北方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
每年经汉口、上海、天津、通州到达张家口的货物堆积如山,静等着货商运往遥远的恰克图。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每年在张家口、库伦与恰克图之间转运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吨货物,委实是中国运输史上的奇迹。而把这一奇迹变为现实的则是在古代北方最为常见的牛车和骆驼。数以万计的牛车、骆驼以及他们的主人基本来自于旱码头张家口。如今张家口市内的东驼号、西驼号的地盘便是过去养驼商号的场地,草场巷则为骆驼的饲料厂。
纵贯蒙古高原的张库大道注定是不平凡的。这条路被《山西外贸志》描写为“地旷人稀,朔漠大荒,戈壁流沙,旅途漫漫……时遇风沙骤至,天地晦暝,填路埋人,间或遇骑匪出入,杀人掠货,死于天灾人祸者,时有所闻,黄沙白骨,令人触目惊心,旅途险恶,如履薄冰。”清朝官员查慎行在考察张库大道之后有感而发:“车辙行腾市井嚣,百年修养得今朝,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冈走骆驼。”也许张家口当地民谣《提起个拉骆驼》更能具体形象地道出长年累月奔走于张库大道运货人的艰辛——“提起个拉骆驼,无边无沿大沙窝。白天晒个死,黑夜冻掉两耳朵。莜面拿糕蘸咸盐水,一路凄惶受饥渴。吃不完的苦啊大罪过,别提那拉骆驼。提起个拉骆驼,咯咯叨叨故事多。白毛糊糊起,一步一挪圪塄坡。半截子皮袄当被窝,想完亲娘想老婆。受不完的累啊赖生活,别再提那拉骆驼。”
而文人笔下的张库大道的运货人,则带有几分浪漫和洒脱,完全看不到丝毫的艰辛与愁苦。清代李宏龄在《晋游日记》中写道:“虽千金之子,不以执鞭为贱也。腰缠皮鞭,手拉骡尾。歌声鸣鸣,日行百余里为常,计一岁足可以行三万里。”李宏龄此时的心境一定是极其愉悦的,他以局外人的眼光,旅游者的心态,文学的情趣勾勒出的张库大道上跋涉者的形象,实在潇洒可爱,但也距离实际生活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三
历史时空风云变幻,繁荣了一百余年的张库大道日渐式微,直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它几乎消失于岁月烟尘中,最终定格为一段让人难以释怀的历史记忆。
以张库大道为主要运输渠道的中俄茶叶贸易不仅仅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更有独特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广州和恰克图是1840年之前清政府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窗口,中国货物出口世界的水陆码头,二者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在完成对外贸易的同时把世界文明之风传送至封闭已久的神州古国。至今,在俄罗斯和欧洲的文献中,恰克图仍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历史学家米镇波在《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中深刻揭示了中俄茶叶贸易为俄国的政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贸易,稳定了西伯利亚局势,促进了该地区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缓解了因普加乔夫起义造成的政治危机,从而缓解了俄国国内十分尖锐的阶级冲突。”美国学者艾梅霞的历史学著作《历史之路》中的论述更具文化性——“万里茶道的载体是茶叶,它在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中意义深远重大,又可以用来追踪一个大陆上人们生活的轨迹。”
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大道,为清政府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清代诗人陈逢衡以诗人的敏感和想象,为后人勾勒出当时张库大道给清朝北方地区带来的繁荣和祥和。“圣主恩泽驾七巡,游居屡沐翠华春,几多父老壶浆惠,不动沙场战马尘。色目竞夸蒙古集,珍奇远至恰图陈,自从一统无中外,稳睡华夷百万民。”
中俄边贸为张家口书写了辉煌的商贸史。乾隆二年(1737年),清政府正式把张家口作为中俄贸易货物集散地。一时间,全国各地商贾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现存的《张北县志》形象地记述了当时张家口最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元宝山的情形:“不但院内聚货如墉,而沙河中亦堆积似山……察哈尔之精华聚乎此也。”商贸的繁荣带动了地产发展,清光绪年间,张家口大境门外一处标准的商铺月租金高达五十两白银。1934年,作家冰心来到张家口,以作家特有的细腻在《平绥沿线旅行纪》中形象描写了张家口元宝山辉煌的遗迹:“晨八时许乘省政府汽车离站,出大境门至元宝山。大境门上有高维岳写的‘大好河山’四大字。出门至西沟,山岭峰峦,重叠围抱,西北门户的元宝山,已横在眼前……立此四顾,处处看出当年边塞交易之繁盛旧迹,店招都用的是汉蒙藏三种文字,路旁关闭着许多安寓塞外客商的大店,所谓之口外馆者。”从张家口发展史不难判断,正是张家口的兴建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张家口城市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它们之间的重要纽带,则是由此出发向北延伸几千里的张库大道。
历史的变幻,永远无法预料,难以把握。1881年中俄签订的《伊犁条约》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由盛转衰的重要拐点。条约给予俄商比华商轻的税项,造成中俄贸易市场的严重失衡。与此同时,新商道的开辟严重挤压了张库大道的生存空间。随着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俄商开辟了一条从天津到莫斯科的铁路商贸路线,极大压缩了运营成本。同时,欧洲战事的停息,使中欧海上交通得以恢复,中欧从陆路贸易,重新回归海上贸易。
历史时空风云变幻,繁荣了一百余年的张库大道日渐式微,直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它几乎消失于岁月烟尘中,最终定格为一段让人难以释怀的历史记忆。历史的辉煌向来是激发后人的力量。如今,这条路上凝聚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交融与合作、多元与共赢的特色,使它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赵海江 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