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花式对骂群席卷网络,其火热程度甚至有了“不加就不是弄潮儿”的说法。在这些群,一言不合就开骂,不仅有各种大尺度的辱骂言论,甚至涉黄信息充斥其中。据了解,微信平台已经介入,一旦查实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心理学家指出,简单、粗暴的骂战,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压力、宣泄情感;律师更表示,网络空间里骂人,同样要负法律责任。
一种流行现象出现之后,总有人试图给其寻找一个标签。诚然,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有复杂而深刻的现实和心理,但也正因为复杂而深刻,是任何一种标签都难以概括的。譬如当时流行的“旅行青蛙”,给予的标签是“佛系心态”,可在很快的时间内,“旅行青蛙”就少人问津了。作为一种心态,“佛系心态”不可能这么快就过去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标签化的不靠谱。
而现在,在对“对喷群”的解释中,又扯出了减压的标签。确实,现代人压力不小,不排除有人是为了减压而进入“互喷群”,可要是把所有参与者的动机都归结于此,也就太简单了。
目前公认的由头,是源于一场球迷之间的争执。近日,NBA总决赛骑士队和勇士队激情对战,可想而知,勇士和骑士的球迷有多激动,两方互不相让,于是有了“群互喷”,而后蔓延开来。如果源头真在这里,一开始球迷的争执,与减压没有什么关系吧。其实,很多流行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原因,而后,“流行”才是流行的最大原因。换而言之,这其实是一种庸俗流行主义,很多人只是出于赶热闹,或者唯恐自己被抛到流行之外,这才参与了进去。
就目前来看,很难给“互喷群”的出现和流行,寻找一个模式化的标签。事实上,对于很多庸俗流行主义,也未必都需要去追根问底。在网络背景下,庸俗流行主义往往有着来去匆匆的特点,更应该关注的是底线问题,哪怕一种庸俗流行主义再没有什么意义,只要不突破底线,大可以不管;而一旦跌破了底线,那就应该有明确态度。
这些群,有的叫对喷群,有的叫对骂群。顾名思义,就是骂人的。在很多群里,骂人根本就没有底线,不仅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和地域攻击,而且有大量的涉黄信息。2017年10月8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可以看到,“互喷群”背离了网络文明的主流,看不到“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这也意味着这些群不应该有空间。
在庸俗流行主义中,“对喷群”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于有些人来说,对喷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讲逻辑,不讲底线,但网络世界却是要讲逻辑,要讲底线的。一种庸俗流行主义的蔓延,往往是病毒性的,或许穷尽一切努力依然不足以防止其产生,但应该也有办法遏制其蔓延。也正是基于“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的考虑,现在微信已经出手了,明确表示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很显然,庸俗流行主义的出现,对网络空间的运行与维护,已经提出了挑战。
很多人在网络签名里写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真正让人向往的交流,应该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有趣灵魂的交流,才是一种真正的减压。在“互喷群”里看不到有趣的灵趣,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应该提供对喷对骂的空间。(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