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高校给贫困生“偷偷打钱”,也是一种教育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宋潇
2019-09-25 17:01:43 
分享:

  ●特约评论员 宋潇(四川)

  据报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偷偷给学生打钱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从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了解到,这项隐形资助其实是从上学期便开始开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精准给困难学生进行帮扶。而在这一学期,学校工作人员也会根据上半年的相关数据,来决定新学期资助的发放对象。

  用大数据分析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情况,进而精准给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其中的技术原理我们不知,但高校偷偷给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却并不算新鲜事。电子科技大学就有一套专门的系统,负责去找“隐形贫困”的孩子。

  这套系统,记录了学生各类在校消费,吃饭、买水果、日用品花多少钱,每个学期坐几趟学校班车等等,再结合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情况,家庭经济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计算机会给出一份名单,告诉学校应该补助谁。

  可以说,早在多年前,就有很多学校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出发点自然都是尊重贫困生的隐私、照顾贫困生的情绪。只不过,不同高校的资助方式往往有所不同,有每年定期给贫困生银行卡打钱的,有给学生资助生活、学习用品的,再到如今的大数据精准给贫困生饭卡偷偷打钱的。

  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方式,体现的都是一种“隐形资助”,只不过其中技术加持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但毫无疑问,它们也都是教育领域的良善之举,今后,也将会在更多高校看到这类“暖心”的做法出现。

  因为,一方面,资助贫困生属于一件稍不注意就会弄巧成拙的事情,要么是无法精准划分贫困程度以及谁是贫困生,要么是“一碗水端不平”,导致贫困资助最终变成“比惨大会”;另一方面,原有的一些贫困生认定方式,很多既不科学也不任性。

  比如,曾经有学校让学生公开演讲,谁的家庭情况更惨、更苦,就更有资格当“贫困生”,进而演化成一种“当众诉苦”的比惨大会,还有让学生提交受助申请,参加班级内部评议等等。类似做法,就走偏了。

  需要强调,无论是贫困生还是普通学生,都有自己的隐私与尊严,接受资助,不代表就要低人一等,相反,很多时候,“贫困生”三个字传达的仅仅是一种人群的代称,没有必要拔高也没必要贬低,甚至是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若放置于高校层面,就需要思考,既要精准认定贫困生,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尴尬,那么“偷偷打钱”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

  当然,光打钱还不能完事,利用大数据分析,最终是让资助更精准、及时、人性化,至于能否让真正的贫困生受益,还是得看高校能否坚持下去,而这也正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目的。

  小细节,往往体现的是大智慧。“贫困生”群体并不是特殊人群,也不是贴着标签行走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的,是不被当成特殊群体、标签群体。所以,高校偷偷给贫困生“打钱”的做法,不妨多多益善,比起“当众诉苦”,这类“最美的隐瞒”来得更温情也更容易接受。

  就好比那句心灵鸡汤说的一样,你放胆探索世界,我守护你内心柔软!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