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不要自黑“中国人的数学水平”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杨京
2019-09-06 16:11:32 
分享: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引起舆论对数学的兴趣。近日网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中国人的解题能力很强,但数学水平很低;中国学生很多上奥数课,但是没有创新能力。

  中国人的数学水平,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某些欧美影视作品中,中国学生甚至亚洲学生的数学好,都快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但在我们自己的舆论中,中国人的“数学思维能力差”“只有应试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只会解题不会写论文”等声音总是存在,并总是会上升为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这种“反思”到了什么程度?有人举例说,美国的超市收银员给顾客找零,他们往往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要借助计算器,举例者却不是吐槽美国数学教育,而是想说明基础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不重要,反而中国教育花了大量时间折磨学生,也没培养多少顶尖的数学人才。

  这样的“反思”逻辑令人匪夷所思。计算、解题当然只是数学基础,但“数学思维”需要从这些基础层面发展起来。在欧美大学,中国学生、印度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公认的,但总有一些舆论“反思”说,中国学生只会死学,短期内有优势,长远发展则比不过欧美学生。但放眼世界看,世界顶尖科技领域,有多少华裔科学家的面孔,他们中有多少曾出自中国的基础教育?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这样的“反思”在整个教育领域随处可见。比如说,在任何文化中“勤奋”都会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偏偏在某些人看来,中国学生的“勤奋”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就是“死读书”和“应试机器”,只有欧美国家的教育才是真正尊重和释放天性。事实上,知识的吸收本就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甚至需要重复强化的过程。即使是在西方国家,真正优秀的学生也是勤奋苦读造就的。

  近些年来,中国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相关人才不断涌现,离不开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我们的数学教育中,的确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不过,即使是对教育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而非基于毫无自信的想象和成见。(杨京)

关键词:数学,科研,人才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