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广东)
文风反映作风,这已然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文风到底怎么改,文章到底怎样写才能接地气、入人心?没有统一标准,关键要实在。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的两篇文章都很实在。此前推出的文章《文件造假怎样才不会被发现》一文,让网友大呼过瘾。而在端午节前夕发的这篇题为“端午节怎么玩,才能在纪委网站露脸”的文章更是“皮上加皮”,文章说要帮助那些节日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及其事迹“扬名”。
这种“反弹琵琶”的文风,很“皮”,却也反映出一种务实的作风。很简单,如果没有详实的调查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就会“皮”得很空洞,甚至流于油滑。
反观这两期通报,通过“教”来提醒党员干部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这种“让”他干什么的“教程”,反倒比不让他干什么更有力量,也更有警示效果。
不但如此,其语言也是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比如可以“接受商贾宴请、公款吃喝”,结果上海某行政执法总队稽查干部“光荣”上榜曝光专区;再如将“谢师宴、升学宴可以火速开展起来”,结果就是江苏省射阳县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科长李松杨操办女儿的升学宴办成了“处分宴”。
写文章就应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
这两篇文章当然可以复制,但前提是通报所包含的内容必须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必须是经过详细而严谨的调查得来的,如此才能在文风上创新。
如果内容都不实,还硬要去“皮”,就可能制造“车祸现场”。
对于文风的诟病,由来已久。此前网络上的“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以及官方材料中的假大空,臭且长,既不实在又让人反感至极。言之无文,则行而不远。有人用“绿豆大的核,西瓜大的壳”、“高射炮打空靶”、“鹦鹉学舌背美文”来形容,实在贴切。
如何把官方语言表达成为外边皮而内核严肃的“通行本”话语,需要更为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接地气的姿态。
有鉴于此,那些面向公众的公文,有必要从假大空的状态中走出来,从高高在上中走出来,从僵硬刻板的行文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