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纪念贝聿铭,让人文之光照亮建筑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钟的
2019-05-17 17:43:05 
分享:

  在镜头前,贝聿铭总是笑得那么爽朗。开怀大笑间,似乎还有点搞怪的意思。

  正如他给世界留下的众多建筑杰作,既有一种端庄大气的体态,又有一种卓尔不群的风骨。

  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再见了,贝聿铭。

  每当大师离去,舆论场上总会掀起一股怀念的风潮。贝聿铭的逝世,同样引发诸多纪念。纪念大师,最重要的是梳理和总结他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后来者又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对于人类居住的空间而言,建筑无处不在。但是,与文学、电影、音乐等更为大众化的表达不同,建筑的呈现依赖于建筑物的实体。尽管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经典建筑,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可能并没有太多机会真正接触和使用贝聿铭的作品。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照片等影像资料了解贝聿铭的事迹。

北京香山饭店。新华社记者 宋连峰 摄

  一次从北京香山下来,我经过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从外观上看,香山饭店低调、朴素,跟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因为年代的关系,还多少显得有些陈旧,丝毫没有当代许多知名建筑具有的张扬。还有一次,我参观被誉为大师“封山之作”(其实他最后一件主要作品是位于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苏州博物馆,馆内人流密集,熙熙攘攘,很遗憾没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在大城市生活,以及到世界各地旅行,我还有许多次接触贝聿铭作品的机会。但是,贝聿铭对世界的真正影响,不局限于他生前留下的数量有限的作品,而在于他传播和普及的建筑文化理念。

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建筑学是少有的跨学科专业。建筑的形态不仅有艺术,有科学,还牵涉到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方面知识。在贝聿铭眼中,建筑不仅是建筑,更是承载当地文化的实体。尽管他的很多作品整体外观很前卫,却在细节上充分考虑了地方文化。传统与现代,也在大师的绘图笔下实现了殊途同归。

  比如,为了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晚年的他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还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落成以后,很多人质疑其建筑未能体现伊斯兰传统。事实上,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内部,你可以找到埃及图伦清真寺、印度泰姬陵、波斯传统屋顶、埃及马木留克传统建筑的影子。这也是贝聿铭的建筑总是在设计和落成初期引发争议,而随着人们对其理解不断加深,经典的魅力逐步显现的原因。

苏州博物馆。新华社发(王建康摄)

  贝聿铭的主要成就在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使用频度高,对公共生活影响巨大,因此也常常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地标建筑。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内许多城市新建了不少公共建筑,大型图书馆、剧院、音乐厅、交通枢纽拔地而起。遗憾的是,很多地标性公共建筑,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奇奇怪怪,很少能有把传统与创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很多公共建筑还大而无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有悖人性的问题。

  伟大的建筑师,其成就不是彰显在建筑物落成的时刻,而要在漫长的使用、岁月的流转中检验。贝聿铭之所以为人们所怀念,在于其作品经得住时代的检验。就像香山饭店,尽管如今入住的客人纷纷在点评中表示房间设施过于陈旧,但其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依然让住客感到“物有所值”。

香港中银大厦(右)。新华社记者 李鹏 摄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大兴建设之风,然而,对比欧洲等地方动辄上百年的建筑遗产,中国现代建筑却缺少时光的磨砺。因为城建规划和建筑质量等各种原因,很多房子在短短二三十年后就推倒重建。贝聿铭的建筑,给国内建筑规划界一个启迪,那就是我们如何盖出更“长寿”的房子,不仅是为了让公共生活和人居更加方便,同样是为了给这个时代留下经典,通过建筑记录和铭刻这一代人的文化。

  在国人的印象中,贝聿铭是一个华裔建筑家,他的很多作品也确实带有浓浓的中华文化印记。但是,要看到贝聿铭的成就不局限于一种文化,而是融会贯通了世界上许多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成为当代社会主流思潮的当下,继承贝聿铭的建筑思想,理应学习他那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开放,对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让建筑科学绽放人文之光。(王钟的)

关键词:贝聿铭,华裔建筑大师,文化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