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不用缴费,在就诊结束48小时内或出院时通过手机一次性付清医疗费用个人现金应付部分即可——4月2日起,杭州11家市属医院推出“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
据报道,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称,至6月底,杭州信用就医的范围还将扩大至21家区属公立医院、1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的17家公立医院和7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杭州信用就医系统与杭州城市信用“钱江分”衔接,可对市民实行多档分级授信额度。如“门诊额度从500元起,最高5000元,住院额度统一为1.5万元。”这一操作不是拿信用抵扣医疗费,却能够让患者实现真正的“先看病后付费”。不仅可以化解过去急诊当中“到底是先交费还是先救人”的争议,在日常的医疗门诊中,也利于节约患者排队等候缴费的时间。
其实,“信用就医”虽是个新鲜说法,但所谓“先看病后付费”,相关探索已有多年。早在2013年,原卫生部就在一些地区推行“先看病后付费”的试点,但在一开始就遭遇争议,后来也大多就不了了之。
不过,彼时也的确是有不少客观条件限制。比如,医院对于社会整体的信用程度信心不足;医保结算联网程度不高,信用机制未普及,放大了恶意拖欠医疗费的漏洞。但现在,不仅有像杭州这样专门打造城市信用系统,一些互联网支付平台也有信用授权,通过引入这些信用机制,便大大降低了“先看病后付钱”的道德风险。
报道称,杭州富阳区公立医疗机构2013年就开始尝试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至2018年底,试点的信用就医服务使用率在80%以上,违约率不到十万分之一。这一结果,反映出“先看病后付费”在信用机制的介入下,已经具备了现实可行性。尽管从试点到大面积推广,是否会出现其他一些问题,比如会否增加相关就医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还有待观察,但总体而言,这应该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和信用社会下的一种公共服务优化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通过信用“绑定”的“先看病后付费”,其最大的启示价值还不在于就医流程优化本身,而是其借力信用机制的公共服务改造模式。
应该看到,“信用就医”在优化和简化就医流程的同时,更是对于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过去我们批评社会守信风气不足时,可能没意识到,当守信者与失信者的公共生活场景没有差别时,部分人自然看不到守信的“价值”。而要真正实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除了要对失信行为作出应有的惩戒和限制,也应有“信用就医”这类实实在在的信用赋权,让更多人感受到信用的分量和守信的“获得感”。
当前,相较于个人消费领域,公共服务对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用机制的应用,还是显得相对慢了半拍。杭州公立医院“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的应用推广,算是这方面的一种积极示范。
置于更宏观的社会视角下,我们的公共服务,还有多少未能跟上当前互联网应用的步伐,还有多少过去未能成功解决的公共服务痛点,是可以通过搭载新的技术或是信用机制得到解决却迟迟未能成行?这些或都值得有系统性的梳理。在保障安全并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前提下,“信用就医”式公共服务创新,理当更多些。(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