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神仙考题”反映了大学考试改革的要求和趋势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2018-12-26 17:09:10 
分享:

  “结合本人姓名,论证《西游记》是自己所写”“主持一个饭局请《聊斋志异》中人物吃饭”“给‘金陵十二钗’某一钗找对象,并简要说明原因”。近日,黄河科技学院古代文学期末考试中一些别出心裁的考题引发热议,被网友戏称为“神仙考题”。支持者认为,这种试题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杜绝抄袭现象;质疑者则担忧这样的考题是否太天马行空,没办法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

  乍一看这几个题目有些无厘头,但如果没有对《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聊斋志异》《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了解,考生恐怕很难拿到高分。比如给金陵十二钗介绍对象,首先得知道金陵十二钗有哪些人、人物性格如何,否则,谈何介绍对象;然后是如何出新意,如果全班人千篇一律给林黛玉、薛宝钗介绍对象,虽然能合格,但必定难出彩。这样的“神仙考题”,只要是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不仅不存在无法检测学生真实水平的问题,反而比传统的单一、呆板的考试方式更能有效检测学生专业水平。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一搜几乎就能找到任何想要的知识,背诵知识的重要性在降低,而知识迁移能力,即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通过迁移,才能使得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和熟练,而这也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下很多大学的期末考试实际上沦为了高中考试的延续,考试方式单一,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且内容较为陈旧、缺乏灵活性,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则较少。对于大多数学古代文化的学生而言,题型主要还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拿着从师兄师姐处流传下来的题库考前一周死记硬背一番,便能轻松过关。临时抱佛脚或者打个小抄,投机取巧就能拿到同样的甚至更高的分数。这不仅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公平,还会让大家产生不必认真学习也能拿高分的认识,不利于形成正向的学习激励。而且,考试结束之后,所学内容也极易忘记。

  近年来,这类“神题”频繁出现,也反映了这种考试方式改革的趋势。比如浙江大学《刑法学》(下)的考试中,要求考生用刑法学知识分析“清风不识字,何故乱放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古代诗句;厦大嘉庚学院思修科目期末考试中的“根据国家婚姻法以下谁能结婚?选项分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贾琏和尤二姐、杨过和小龙女、张起灵和吴邪”。这些考题,无疑能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发挥引导作用。

  在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式的改革无疑越来越紧迫。打造金课,不仅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重视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含金量,还要求教师改革考试方式,以契合年轻大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当然,考试指挥棒的改革,还要求教学改革同步作为配合,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甚至沿用数年不换的教学内容,那么考试方式的改革必然是跛脚的改革,学生将在这样的“神仙考题”面前无所适从、一脸茫然,那样再多有趣的“神仙考题”也是枉然。(杨三喜)

关键词:神仙考题,大学考试,改革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