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阜平寒意袭人,早晨6:00到7:30的气温不到5℃。在2016年10月张梅进入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龙泉关分校就读之前,这个时间段是她摸黑走山路上学的时间。“路上特别冷,山路不好走,有时候路上就我一个人,挺害怕的。”回忆起来,张梅仍心有余悸。张梅家和她所就读的小学,两地相距大约4公里。张梅从六七岁时起,就开始“跑着山路去上学”。每天早晨5:30起床,简单洗漱、吃口早餐后,就带上点饼干等零食,拿着手电筒出发了。(10月11日长城网)
在阜平,越来越多的孩子告别了“跑着山路上学去”的历史。记者 胥文燕 摄
每每看到“跑着山路去上学”的报道,就会勾起内心深处的那段苦涩回忆。作为一个山村娃,我与许多小伙伴一样,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我的小学同学里,最远的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夏天还算好,冬天就只能打手电提灯笼摸黑出发,风霜雪雨中, “冰花男孩”可谓司空见惯。只不过在条件普遍艰苦的年代,大家不以为意,反而习以为常,甚至相互打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江浙等相对发达地区,“跑着山路去上学”固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囿于诸多因素,进入新世纪之后,一些孩子的上学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地处太行深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一度就是典型。
这个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全山区县,村庄分布较为分散,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们只能就近集中上学。而张梅则是“跑着山路去上学”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由于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她6:00之前就得出门。“最不好过的是冬天,每到冬天我的手上就会起很多冻疮。”“但我最怕的还是遇到下雨下雪天气,路上太滑更难走。”张梅回忆,刚开始上学时,她自己不敢摸黑走山路,妈妈就陪着送她两公里,等天稍亮点了,她再独自走完剩下的路。因为山路太远,张梅很少带妈妈做的饭,“带到学校不到中午就凉了”,所以她就带点饼干等零食作为午餐……
“富贵福泽,优厚吾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这样的上学之路,确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想象。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张梅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自习。记者 胥文燕 摄
“扶贫先扶志”。相比于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让贫困不再发生、不再重复。在农村地区,后一个目标特别有赖于教育功能发挥关键作用,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赋予“贫二代”更完善的知识储备,更加独立自主昂扬上进的意志品质,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真正脱离贫困。换言之,脱贫要从教育做起,而让每一个孩子不再“跑着山路去上学”,则是当务之急。
令人欣喜的是,近6年时间过去了,阜平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如春风化雨,正在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实际行动,惠及了广大群众,发生在张梅身上的变化,极具代表性。搬进新学校,不仅仅满足了张梅的寄宿需求,还给她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优美整洁的校园、高大漂亮的教学楼、宽敞温馨的宿舍、窗明几净的校园……“现在我们的午餐免费,早晚餐加起来每天6块钱。”和张梅一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告别了“摸黑走山路,跑着上学去”的历史。
不止于此,阜平县还出台了贫困学生救助政策:从2015年开始县财政每年编列预算13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贫困生全覆盖救助体系。据了解,全县已累计救助9664人次,发放资金3039.37万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