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也可以是体育老师教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云龙
2018-09-04 08:56:54 
分享:

  小学四年级的体育课上,有学生调皮起哄。老师大怒,命令“肇事者”跪下。那孩子当场下跪了。哪知节外生枝,有一个同学暗地里拨打了110。警察马上赶到,不过只在现场丢下一句:我以为多大的事情呢。

  朋友在微信上发布这一校园新闻,立时引发圈内正反两方辩友的交战:

  正方:为这孩子点个大大的赞!太让人高兴了,我畏惧强权,可那孩子不惧。

  反方: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个警察会毁了这个“不惧”的孩子的,下次他就不会再做这个“小事”啦。

  正方:这一代毕竟比我们强多了,过去,我们都习惯在徘徊孤单中坚强,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而他们现在敢于求助警方。

  反方:乐观不起来,这个警察叔叔把精神伤害看得很淡。因为他早已适应,或者周边都是这种互害文化,他不奇怪,孩子就会慢慢不奇怪。

  朋友圈是当下最活跃的一大舆论场,自报选题,自由讨论,开放结论。不过,仔细旁观他们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发现所思所想依然停留于表层,虽然对事也对人,但是并没有对准自己。“事不关己”,便容易“高高挂起”。其实,只要选择两个思索路径,就可以将他们的话题引向深入——

  假如你在现场,面对同学被喝令下跪,你会报警吗?或问:假如是你的孩子悄悄报警,你还会对他(她)赞赏有加吗?

  假如你是那位接警的警察,你在现场会怎么说?怎么做?

  在讨论诸多现实问题时,一旦代入自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庭,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思考起点,不同的关注视角。这种接地的、体己的自省或反思,不断提醒人们:我是谁?我能成为谁?显然,这样的不断追问才有质量,才有意义,也才靠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想想我们的教育,好多时候都是不代入自己的,要么迎合主流看法,要么对照标准答案,恰恰不问受教育者的初心,不链接受教者的生活。譬如,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掰开了揉碎了:写成标语,四处张贴悬挂;变成题目,填空选择判断。后来的后来,又一次演变成一场记忆力比赛,不勾连现实,不贴近生活,更难代入自身。——更可怕的情形是,为了道德说教,编造虚假故事;为了宣教目的,违背科学认知;为了突出主旋律,杜撰历史情节,对经典作品粗暴剪裁,甚至错误改写……

  老师震怒,学生下跪,同学报警,警察一笑而过……在类似这样最真实的教育现场,学校的教育往往是不在场的,是离线的,甚至是逃避的。不过,身教胜于言传,润物最是无声。孩子们常常在一幕幕生活默片里,读懂了人生的好多道理。早有教育家场外总结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但是,师长们如果能够及时对生活中正在发生的鲜活现场(譬如,体育课上学生下跪)理性发声、自我检讨,不是更贴近更适合的教育吗?——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也可以是体育老师教的。

  教育,不只需要规范的教材教程,更需要教育者介入真实而完整的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不断产生代入感。代入自己的教育,是换位思考,是扪心自问,往往触及灵魂,当然,代入自己,不代表就思想正确,更不保证行动对路。而“忘我”的教育,总是容易偏离真实,往往是欺人自欺的虚伪教育,至少是吃力不讨好的虚置教育。(周云龙)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教材教程责任编辑:芦静